第376章 昆仑封禅,打假欧洲,思想碰撞,民(2 / 2)

那就干脆,封出很多藩国,各管一地就好。

“朕看爱尔兰不错,冰岛也不错,适合老四十一的性子,过几天朕问问他的意思。”

<div class="contentadv"> 把儿子封去冰岛,多少有些对不起儿子。

他的儿子,都是大藩国。

冰岛那地方,除了极光,什么都没有。

“陛下,卡马尔联盟那几块地方不错。”谢迁笑道。

朱祁钰微微颔首,但还在思考,小儿子该封去哪里好呢。

聊了一会后,皇帝要吃饭了,留他们用膳后,才回到府衙处置公务。

皇帝身体康健,大明一切有序运转。

从景泰四十六年开始,铁路铺设了十年,几乎通了大明54个省,从北面的捕鱼儿海到最南边的马六甲。

从最东的库页岛,到最西边的苦盏,全线通车。

西边的铁路还在继续修。

要连通莫斯科到北京,以后要连通华沙,甚至柏林。

铁路技术十年保护期到期,今年开始,各国都开始修建铁路,大明负责帮扶。

景泰五十四年,人工发电成功。

景泰五十五年,第一个灯泡诞生。

今年,景泰五十六年,大明第一个电灯,试验成功,标志着从煤油灯时代,过渡到了电灯时代。

电气革命,悄然出现萌芽。

大明第一座发电厂,在京畿建造,预计景泰五十九年,三年内,皇宫通电。

电灯的诞生,看似容易。

却是皇帝长达十五年的漫长投资,背后是近百万工程师的潜心研究,一次一次错误试验,凝结出来的成果。

对于电,皇帝大手一挥,实行国企垄断。

一方面是投资巨大,资本未必愿意投,另一方面,则是电,不掌握在自己手里,朱祁钰不放心。

这就使得,电气革命发展缓慢。

因为蒸汽革命的红利还没吃完呢。

工厂不愿意折腾,现在钱赚得够多的了,只有等工厂进入两难境地的时候,才会想办法求变。

大明超级庞大的人口红利市场,造成各行各业的繁荣。

景泰五十六年,大明人均月工资超过了1000块!

这是人均啊,大明总人口27亿。

最近几年,人口增长缓慢,因为百姓生活好了,不愿意生儿育女,毕竟过上小资生活了,不愿意把精力投资到下一代,而是更想享受现在的美好生活。

还有一点,是婆婆家庭地位直线下降。

以前婆媳关系中,婆婆永远占据主导地位,再加上孝道作用下,导致婆婆蛮横无理。

而最近几年,民间彩礼暴涨。

这个彩礼,可不是中枢控制的,而是在外藩赚到钱的人,回来娶媳妇,带动的彩礼暴涨。

明女在世界上都是第一等人。

没有嫁不出去的姑娘。

外藩明人,玩惯了土著和白女,都觉得明女好,所以不惜重金,回国娶媳妇。

政策也推动明女外嫁。

对于外嫁的明女,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

这就促成了,外嫁成为一种潮流。

本地男人找不到媳妇,只能一味提高彩礼,玩命开卷,带崩了生态。

彩礼价格连年疯涨,买房买车是基操,现在又加上天价彩礼,导致社会上的女子身价暴涨。

生女儿比生儿子更合适!

直接打碎了民间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人都是势利的。

以前生儿子,因为儿子是劳动力,还能防老。

现在儿子是啃老啊。

一房两车,两台自行车便宜,但房子贵呀,大明房地产,每年都在稳步增长中。

贷款买一套房子,要掏空祖孙三代钱包。

然后娶媳妇了,忘了娘了。

要还贷,要养家养孩子,根本养不了父母呀,这就造成了亲情的疏离,这在以前是万万不可能发生的。

养儿防老,没人说出口,但所有人都在做。

不做的是异类,是犯罪的。

现在,做的反而是异类。

孝心的人越来越少,人性越来越冷漠。

以前,路人讨口水喝,本家都会拿出好东西招待萍水相逢的客人。

现在,亲戚见面,除了攀比外,没有一句真情话,至于拿好吃的给亲戚吃,别做梦了,我儿子还不够吃呢。

以前是爹妈当家,现在是儿女当家。

整个社会实行大颠倒,人心也彻底崩坏了。

哪怕皇帝连年下圣旨,要求民间苦读经义,但谁读那东西啊,里面说的更没人信了,圣人之道都是傻子之道,什么吃亏是占便宜,那都傻子,现在是商品社会了,醒醒吧……

大同社会那么好,为什么房价不掉价?

为什么不涨工资,只涨房价?

为什么口袋里没钱,却要处处花钱?

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全都在激化。

所以呀,老百姓会算账,立刻发现生女儿合适呀,女儿有彩礼,家里不补贴嫁妆也没问题。

一家女百家求,这是常态。

女儿长得丑,也能嫁得好。

长得漂亮,那就去给达官显贵当小妾去,鸡犬升天。

直接影响就是,民间生育率降低。

以前一家恨不得生20个孩子,因为免税呀。

现在,恨不得就生一个,最好是女儿,千万别生出儿子来,那个倒霉玩意……

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移民问题。

皇帝对多儿多女的家庭,进行强制移民,这就导致民间不敢生育,生了养大了,被移走了,倒霉死了。

女子地位直线提升。

儿子地位暴跌。

景泰四十五年,大明出现第一例,儿子不给父母养老的案例,儿子被判为移民捕鱼儿海。

当时,全社会指责这个儿子。

现在,儿子不给父母养老,在民间竟变得屡见不鲜,指责的声音越来越少了。

景泰五十年,皇帝下圣旨,子女都有给父母养老的义务,不给养老的子女,皆判徙刑。

以前这还用说?这是两千年来约定俗成的礼法啊,还用下圣旨吗?

可现在,变成了义务,是必须要承担的事情!

而这,反响寥寥。

民不举官不究,世界上只有狠心的儿女,没有狠心的爹娘,哪家爹娘舍得把儿女告上官府啊。

因为爹娘舍不得,导致这波风气正在向全社会蔓延。

同年,大明设立第八部,司法部。

民间设法院,管民间案件。

可社会风气,不是一道圣旨就能改变的。

就像当初裹脚,皇帝下了多少道圣旨,用途并不大的,最后是皇帝把裹脚的官小姐赶回家,这才刹住了官场中的裹脚风波。

但是,至今,都有人在裹脚。

只是裹脚的不是汉人而已,国外的女人,都要裹脚的,汉人到底有没有,皇帝会知道吗?

关于此事,皇帝不停下圣旨,每年都有圣旨,还是没用。

这种畸形审美,无法理解。

也刹不住这股风潮,没有买卖才没有杀害。

还有溺杀女婴,这些年一直都有。

但是,近几年,生育率暴跌之后,确实少了,几乎没有了,因为女婴值钱了。

送去养济堂,让皇帝帮养的女婴也少了。

前几波这些女婴是到民间教书,过得都不错。

再之后,则是受教育后,全部送去外藩。

民间百姓是会钻空子的。

发现,去外藩了,肯定不愿意把女儿送去京师,让皇帝那个傻子帮着养了。

出生率暴跌。

死亡率也在暴跌!

从皇帝强行推行保险制度后,人均寿命一年比一年提高,从景泰四十六年的人均57岁,到景泰五十六年,变成了人均67岁。

整整推迟了十年。

就为了养老金!

55岁退休,退休后拿养老金生活,不赚回本他们不舍得死呀。

老龄化,竟成为了未来发展趋势。

所以,景泰五十五年,中枢下旨,鼓励民间生育。

但效果很差。

景泰五十六年,中枢下旨,废除强制移民,改为自愿移民。

为了生育,中枢也是拼了。

这些年,每年以五千万人口的速度外移。

主动外移人口,在千万上下,这些都是技术型人口,去外藩赚的比本国多,所以愿意去移民。

这种移民,是拖家带口式的,也是理想移民状态,能得到双份补贴。

大明给一份,藩国给一份。

如今废除强制移民,就意味着大明征服的脚步,可能要暂时停止了。

可聪明人就会发现,中枢在玩文字游戏。

中枢完全可以用征兵的方式移民,女兵也征,这种事不是没有过的,当年第一批移去魏国的,就是男兵、女兵。

资本家最清楚,他们现在这么赚钱,吃的是人口红利。

现在市场上,青壮劳动力,高达15亿,这些人都是主力消费市场,市场极端繁荣,和大明青年劳动力多有直接关系。

官方财报说,大明若继续降低生育率,会在未来三十年后,进入老龄社会。

想想老年人的消费市场,资本家不寒而栗。

大明资本家,是不允许钻政策漏洞,更不许赚完钱就跑的。

大明支持做实业,做百年实业公司,做基本盘夯实的正规公司,对于那种投机取巧,赚黑心钱的企业,一律打击。

这就是社会责任感。

当然了,谁不想赚巧钱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但皇帝把这个漏洞补上了。

强制企业拥有社会责任感。

你没有,好呀,我教你,你教不会,那不好意思,你下地狱吧。

逼着资本家做实业,逼着他们捐款做慈善。

为了谨防他们转移资产。

早就征收了富人税。

所有人的家底儿,每年都查一遍,按照资产收税,若埋在地下了,好呀,你永远别见光,一旦见光,就能罚死你。

收税官不是吃人的,也无权杀人,但他能给你开罚金单。

对富人,不要让他们死,要让他们看到钱没了,那才是最残酷的。

为了计算全国所有富商资产,财部拥有20万个计相,就是会计,宫中也养着十几万个会计。

天天算,天天查。

交了富人税,好处也有,每次慈善晚宴,都会邀请你,毕竟你是富人嘛。

想离境,没门。

为了查税,财部严防皮包公司,冒名法人等等。

甚至,为了顺利收税,中枢的股市计划一直没有推出。

股市,其实在景泰十二年的时候就诞生了,中枢是不支持的,因为这种民间募资情况,很容易诞生骗子。

皇帝一直将股市作为下一个蓄水池用。

但现在房地产稳步发展,皇帝也没打算做大股市,而是维持现状,中枢是不支持也不反对。

所以呀,资本被严控在大明境内。

那么他们只能支持民间生育。

毕竟人多,市场才大,他们才能持续赚钱。

想赚钱就跑,把一个行业祸祸没了的人,得问问自己脖子硬不硬,九族同不同意。

反正在景泰年间,没人敢跟皇帝对着干。

万寿节之后,皇帝下恩旨,实行五胎政策,鼓励支持年轻男女生五个以上的孩子,对于第六胎,予以政策性奖励。

并将地方富人税,拿出来一部分,用作婴幼儿基金,为婴幼儿提供社会便捷服务,就是婴幼儿免票、免税、赠送小食品等好处。

这可让富商叫苦连天。

皇帝肯定又要割他们的肉,补贴穷人了。

整个大明,没有绝对穷人,景泰四十四年,中枢定下穷人线是家庭年收入低于500元。

以后这些年,从五百元起,每年向上调整。

做不到500元的家庭,地方官员了解情况后,进行非福利性帮扶,就是说帮他们找工作,不能给钱。

若因为慵懒等自身原因,造成的赤贫,一律徙边。

若因为疾病、天灾、不可抗力等外在因素,造成的赤贫,当地官员必须予以一对一帮扶。

这叫精准扶贫。

所以,在大明找不到一个流浪汉,找不到一个赤贫家庭。

皇帝每年都会派人下去走访。

在大明,只要不懒,一个家庭每年赚500块是很轻松的事情,哪怕去工厂打工十天,都能赚到。

别小瞧残疾人,残疾人照样自力更生,修表的、修皮鞋的残疾人很多,人家照样日子过得很好。

大明对于残疾人,是予以政策照顾的。

每个月补贴一些米粮钱,钱不多,但肯定饿不死。

到景泰五十六年,赤贫线已经到了830元。

而现在,人均月收入达到1000元,一个人,一年是要赚1.2万元的,一个家庭,年收入在3万以上的。

这还没算房产升值呢。

算家底的话,农民有地,土地是自己的,城里的有房子,房子也是自己的。

都是升值型资产。

农民日子过得也不错,随着商业发展,大明对农补年年增加,景泰五十六年,每亩土地农补达到了200块,一家有二十亩地,就是4000块。

农民种粮,加上农补,收入比不上城里工人,但也没差多少。

景泰五十六年,农民人均月收入在760元左右。

工人平均月收入在1200元。

但农民没有住房压力,也没有交通费。

住在城里,住房压力和交通压力,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如果平均的话,农民和工人收入是差不多的。

但工人有上升空间。

基础工1200块,工程师月收入6000块。

但农民,你种地水平再好,也是打这些粮食,也是赚这些钱,没有上升空间。

好处是守家在地,不用出去闯荡。

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很多,但他们不受待见,政策也不待见他们。

这是进城和城里人抢饭碗,造成城里失业率增加。

没错,农民也大批生儿子,儿子一堆,但没有土地,他们在农村也没地种,只能进城和城里人抢饭碗。

但他们可以移民啊,去新地,就有土地分啊。

大明本土没有,外藩全是土地,就是缺人。

其实本土也有,北方大面积冻土,种植粮食也能生活。

对于这种农民工,政策是一概不支持,甚至还会驱赶他们返乡。

城里工人更不待见他们了。

城里压力大,工会嚷嚷着涨工资,工人都想涨工资。

但农民工便宜呀。

资本家就用农民工跟工人压价,而农民工技术含量不行,想学技术得有师父带,城里人压根就不带农民工当学徒。

这就造成了,农民工成为资本家压价的手段,农民工和工人矛盾激化。

农民工当然便宜了,他们一没技术,二家里有地,没有后顾之忧,出来打工是赚钱娶城里媳妇。

在娶媳妇方面,又把城里人给气坏了。

多少漂亮媳妇嫁去了农村。

因为农村人给得起彩礼呀,有的农村人有五个闺女,三个儿子,他们把闺女的彩礼扣下,全都给儿子结婚用,城里人要多少彩礼,农村翻倍给,我们农民有钱。

城里以前也这样做。

但城里女孩受过良好教育,有独立思想,她们不停反抗,导致这股风狠狠地吹去了农村。

农村女孩也读书,但声音还小,无法反抗大家长,即便朝廷有政策,家长里短的事,也没法让官员评断。

城里人娶不到媳妇,农村人能娶上媳妇,矛盾又来了。

但是,随着农民一代代开枝散叶,家里的土地,根本养活不了太多人口的,更别提娶媳妇了。

为了逼迫无地的农民移民,中枢对没有土地的农村人,进行黑户处理,在户籍上填写成黑户。

要求没有土地的农村人,要么移民去新地,要么在工厂里掌握一项技术,成为熟练工,经过考核后,才能更改户籍。

这直接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面积外流,移去外藩。

不移不行啊。

工厂里的技术,是老师傅口耳相传的,只传自己徒弟。

城里人和农村人的矛盾,由来已久,这一代人是经吃过被农民工挤兑的苦的,所以他们敝扫自珍,绝对不把技术交给农村人。

这就造成了,近几年,大批无地的农村人,被迫移民去外藩的移民潮。

在家真的吃不饱饭了。

比方说,一家二十亩地,景泰九年时候分的,当时计划是三十年不变。

但现在已经是景泰五十六年了,四十七年过去了,刚分的时候,每家喜气洋洋。

这几年中枢又疯狂鼓励生育。

那么就造成了,二十亩地,三代人,男女加在一起上百口,吃不上饭。

一家家愁眉苦脸,数着米粒儿过日子。

要么移民,要么去学技术。

女人好说,怎么都嫁得出去,可家里几十个男丁怎么办啊?他们还得娶媳妇呢!

尤其外藩藩王说,到新地分媳妇,顿时吸引了几千万人外流。

也多亏了皇帝这几年在民间大肆征兵,并不断补贴农民,不然民间早就造反了。

从景泰四十年开始,朝廷在民间征兵数字超过了2个亿。

这才缓解了农村人地矛盾。

再加上农补,和精准扶贫。

民间再苦再难也能吃一口饭,家庭再苦也得供孩子读书。

截止到景泰五十六年,民间识字率达到了95%。

而完成三年教育的人口,达到了13亿。

完成六年教育的,人口在7亿上下。

九年教育,在2亿左右。

十二年教育的,只有4千万人。

也因为教育,百姓多少懂点文化,知道前面有明路,去了新地,就不用忍受人地矛盾了,有大片的土地,也有媳妇了,什么都有了,唯独没有老家了。

可这年代,老家还那么重要吗?

只要农民有活路,他们就不会造反,这也是皇帝对基层掌控牢固的原因,换做以前士绅掌控基层的时候,造反早就不断了。

从景泰五十年到景泰五十六年,这六年间,大明没有一个造反案例。

因为全民都能吃饱饭,不说全部过上好日子了,但大半人都能过上好日子,只要肯努力肯吃苦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