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零五章:大手笔呀(2 / 2)

“修路1李承光想了下,想到整个安南竟然没有一条水泥路,平日里还没什么,但安南多雨,一到阴雨天气,就没办法出门了,现在手里有钱了,加上修路的成本也不高,况且父皇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影响到了李承光,所以他决定要先修路。“用这笔钱先修链接各个州县的水泥路。”

三十二个州县,理论上需要三十二条水泥路,但实际上却需要至少多少条就不确定了,因为这些州县的分布并不是在一条直线上的,一个正方形布局的四个县,怎么修?绕一圈?

这是肯定的,但两个对点的县要联系,只能绕路通过另一个县,这又增加了很多麻烦。

所以,最好的方案就是先绕一圈,让每个县都可以以最短的距离达到周边两个县,然后再在中间打一个叉号,让每一个县都可以选择最近的距离。

虽然需要花费很多钱,但以李承光的了解,加上修路技术的改进,按照大唐模式的话,修完这些路,十万贯都用不完。

“修路是肯定的1马周点了点头,欲言又止。

李承光倒是将马周的表情看在了眼里,作为自己的老师,李承光自然之道马周这是在提醒着自己什么。

但为了更好的教学,所以他并不会说的那么多,只会通过这种办法告诉自己,骚年,你遗漏了什么哟?

然后,苦逼的李承光就只能闷头开始想了,想想看自己到底遗漏了什么东西?

再然后,已经被马周给锻炼出来的李承光,瞬间想到了答案,于是眼前一亮,连忙说道:“铁路1

马周笑眯眯的点了点头,似是再说,孺子可教也。

“要想富先修路,单单只是水泥路远远不够,铁路才是真正的战略重器,不仅仅在经济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在军事方面同样很重要。而目前朝廷正在修建郑州通往广州的铁路,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连通,但我们提早准备一下,先将安南至广州的铁路给修通,如此一来,一旦中线南北铁路修成通车,便可直达安南。”李承光兴奋的说着,他抓到了重点。

航运是很好,但航运有一个问题,速度太慢,虽然更经济,运载量也更大。

但是航运却不能直接将安南与长安连接在一起,铁路却可以,而一旦这条铁路修通,长安前往安南的时间会直接缩减一半以上。

无论是对于经济,还是对于军事,这都很重要。

想想看,通常情况下,安南若是爆发战事,需要先将情况传到长安,然后朝廷在调兵,再支援。

调兵需要时间,也要由近至远,但是距离最近的地方却不会来支援,他们要防止崩盘,战场被扩大,所以他们做的是警戒,随时准备防御,而调来的是他们身后的军队,只有身后的军队过去了,他们才有可能会上前线。

然后才是其他地区的精锐,就按照正常的流程,这一套走下来,当主力精锐到达战场的时候,往往是在两个月以后到三个月的时间。

没办法,这就是古代通讯,交通落后的最大问题,在早一些的时候,放在三国那会,围着一个城打半年都不是没发生过。

加上有随时准备战斗的机动部队,按照当下的情况,机动部队来到战场大约需要战事爆发后一个半月左右。

但是现在,当铁路开通以后,一个月以内,朝廷便能将主力精锐接连不断的送到前线。

这意味着什么?

兵贵神速,这还用讲嘛?

“殿下,朝廷来了信件1

李承光接过信件,直接拆开看了起来。

“马相,这是陛下给您的信件1

马周愣了下,没想到还有自己的,而且还是单独给的。

于是,马周也接过信件看了起来。

信笺上的内容并不多,所提的内容,就是他们刚才说的那些,不过李元吉却比较有耐心,而是告诉马周,这事他自己知道就可以了,如果等他们离开的时候,李承光也没主动提起这些事,那就由他来提醒一下。

还是当爹的想好好锻炼一下儿子的处事能力,马周能怎么说?我咋没个好爹呢?不过有个赏识自己的皇帝好像也不错哈……

“二位老师,父皇同意了广州书院的申请,而且手笔还不协…”看完信件,李承光难以掩饰自己的兴奋,直接将信件递给了两位老师。

这封信说的明显比给马周的那封更多一些,总结下来也就几点,一,收缴的赃款,将二成上缴国库,余下的留在安南作为发展所需,具体用处,太子做主。二,广州书院可以开始做规划,并且建设了,新的广州书院将要涉及的科目等等,也都详细的列举了出来,并且直接告诉了他们,六个科目,将要去到广州的学生以及教员,行政人员等等,总人数大约在七千人左右。

如果考虑到整个南方也即将加入科举这个大家庭的话,广州书院的规模,至少需要按照一万人的标准去建设,而且还要建设配套的教员配房。

“真是大手笔呀1马周与魏徵两人对视了一眼,相互间看到了对方的震惊。

他们以为要从头来过,没想到李元吉直接搬了座大山过来,还没有影子的广州书院,已经成为了五大书院之一,问题还不是徒有虚名,而是实实在在的,实力上绝对牛逼的不要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