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四七章:不够彻底(1 / 2)

“哦?说出来听一听1刘善顿时来了兴趣。

作为一个改革派的先锋级别人物,刘善在接受新的事物这一方面还是挺不错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大局观以及性格,也不可能在发展省内留的时间太久,并且深受马周的信任。

发展省的定位与其他衙门有所不同,他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没有前例可寻的。

只能依靠自己的想法,摸着石头一步步的过河,发现这条路不行的时候,就必须要立即停止下来,然后做出改变。

所以,在所有的衙门当中,发展省又是最能接受批评与建议的衙门,这是他们的工作特性,也是一个无奈之举。

没有足够的经验与例子,就只能这样脚踏实地,一步步的去接受批评,接受建议,等到自身足够强大的时候,才有资格去指引别人。

“主任,现在的问题还是集中在工人的学习能力上,他们没有上过学,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教育,虽然现在当了工人,但内心深处,他们还是觉得自己就是个农民,以一个农民的心态去做工人的工作,又怎么可能会做好?

心态这是一个方面,这个我们也最不好控制,那么抛开这个方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那么就不难解决了。

既然我们已经采取了流水线的生产模式,尽可能的缩减分摊到每一个人身上的工作任务,而现在又证明这种方式好像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做的更彻底一些呢?”裘球着重说了两个方面。

心态的确很重要,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又怎么可以干好事?

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总装车间的进度缓慢,零部件分厂的残次率高的吓人,这里面绝不仅仅只是因为生手的原因,其实这套制度并不完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一套制度所造成的。

倒不是说制度不行,而是做的还不够彻底。

“继续说1刘善微微点了点头,裘球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怎么细化,做的更彻底,这是个问题,继续增加人手?这不太现实。

一个组十个人基本已经是极限了,再增加的话,一个组的人都会没地方站,这还怎么工作?

“其实很简单,继续合并生产组,将整个车间组建成若干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下辖若干生产组,比如说一个生产队有十个生产组,那么就将一百多道工序分摊到十个生产组的身上,这样每一个生产组只需要负责十道工序,同时可以根据安装所需要的时间,来进行一些具体的协调,尽可能的保证,每一个组,完成各自任务的时间不会相差太久。

而这样的话,每一个组所需要学习的技能就更少了,学习速度也会更快一些,也更有利于工人掌握这些技能。

至于生产效率,其实影响并不大,甚至可能会比现在的生产制度有所提高。

第一组完成生产任务之后,将车辆移交给第二组,第二组接着第一组剩下的去进行生产任务,之后在移交给第三组,而第一组在移交完成之后,立即投入新的工作,从头开始,这样相当于每一个工作组每一刻都在工作,就算有休息,这个时间也不会太久,属于可接受范围。

一旦这台车走到第十个组那里,在回过头来看的话,会发现这十个组每个工位上都有一台车,在进行着不同阶段的总装,相当于同时开工建造了十台车。

而从理论上来说,只有第一次从第一组开始,到第十组这中间可能会耽误一些时间,后面只要生产任务不间断,材料可以跟的上,就意味着往后每一天,每一个生产队都在组装十台卡车。”裘球说着自己的细分计划,不过具体怎么安排他并没有详细的考虑,这只是个初步的思路,但这个思路又是绝对可行的。

“整装的时候,用时最长的工序是哪一道?”刘善眼前一亮,听完这个建议之后,便立即意识到这个方法是可行的。

流水线,大唐早就在玩了,只不过从来没玩的这么大。

而现在的这一套制度,就是从兵工厂那边搬过来的,在决定组建机械厂之前,刘善还申请去了兵工厂进行参观,他们就是十个人一组,然后每人完成一个步骤,最后组装成枪的,但是他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卡车的总装步骤比步枪的组装更复杂,工序更多,所需要用到的人也更多。

“是蒸汽机的安装以及动力总成的连接,整个工序下来,按照我们现在的水平,大约需要两个时辰才能搞好。”

“这两个最耗时的是哪个?”刘善继续问道,两个时辰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