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唐之后,在毫无归期的情况下,又不肯带着老母以及妻儿一同前往蜀地,而是将他们留在长安。
在皇甫无逸的心中,国是排在第一位的。
“有卿相助,朕何愁无人?”一番话下来,对于皇甫无逸的印象更好了些。
当领导的,怎么可能会不喜欢这种不问世事,就是埋头苦干的下属?只要这位下属不自己作死的去得罪领导,他永远都不会缺乏机会,每一位领导的手下,都需要一个,或者无数个这样真正埋头苦干的人才,出谋划策,一两个人就够了。
一年多的时间,李元吉不敢说自己做的多好,但凭借着身份的天然优势,如今所取得的成就早已超越李世民不知道多少倍。
如今民间对于自己,也更是一个个的竖起大拇指,就凭着度过两年的灾害这一件事情,就值得他们对皇帝的感恩。
如果是李世民在这个位置上,做出了同样的举措,那么所获得的收获,也绝不会跟自己一样。
因为直到后来,李元吉才真正的了解到。
其实李世民是不得人心的,百姓们真正拥戴的,还是太子李建成,对于李世民那个杀兄囚父逼弟的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好感,而在这一时期,很多百姓都倾向于太上皇李渊复辟,或者齐王李元吉推翻李世民。
让一个如此心狠手辣的人当皇帝,没人知道未来将会是怎么样的。
虽然李元吉并不是最合适的人选,但这个时候已经没人了。
为了能够快速的,全面的控制整个局势,自己做出的不仅仅只是对百姓的政策调整。
在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在外官员的家属,李元吉也是表示出了足够的关心,缺粮的时候给粮,虽然数量不多,但也不至于让他们到大街上去跟普通百姓排队领粥,不缺粮的时候就每三个月给一笔钱,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每次只有三百钱。
正是这一举动,让李元吉在短时间内收获了大量的人心,官民皆以稳定,手中军权在握,自己这个皇帝才算是真正的坐稳,这才有了之后的一系列大动作。
皇甫无逸也是受益人之一,虽然连李元吉自己都不知道,但下面负责的官员确确实实的按时把钱或者粮食送入他的府中。
……
遥远的镇北,久违的安宁之下,是百姓脸上的笑容。
遥远的边疆地区,却比关中腹地还要安宁,这里俨然就是大唐的一块世外桃源。
没有战争,没有纷乱,驻军在村落的最外围不停的巡视,训练。
各个村子也组建了防卫队,负责整个村子的安全问题,由里正统一负责。
平日里没事,百姓们唯一的任务就是跑到田里乐呵呵的发着呆,傻笑着。
然后再到牧场去愁一愁自家的调皮孩子有没有偷懒。
日子过的美滋滋,耕地多,农具先进,雨水多,牛羊的粪便收拢一下,可以使土地更加肥沃,在各种悉心的照料下,产量更是节节提升。
“都督,船太少了,根本就不够用。”曹瑜苦皱着眉头,一脸的焦急。
三年的发展,耕地早已被开发了出来,生地也变成了熟地,打去年起,官仓内便存放了不少的粮食,今年更是直接爆仓。
原因很简单,人少,地多,全部都是足授,雨水充足,土地肥沃。
而这些原因加在一起,就有一个结果,镇州从几年前的缺粮大户,一跃转变成大唐塞外的一座粮仓。
而粮食的增多,也就意味着粮价的跌落,加上官府的强势,禁止各地粮商进入收购,百姓也只能将多余的粮食卖给官府,所以李元吉也不得不下令,从镇州调集粮食,补充到各地的常平仓去。
粮价低,又不准外面的粮商进来收购,这可是让不少百姓在私底下愤愤不平。
但好在官府并没有把路给封死,虽然禁止粮食私自售卖,但是牲畜之类的却不在管制范围之内,百姓可以通过售卖牛羊,或是马匹来获得巨额的利益,算是多少弥补了一点。
好在每家每户每年都能有个近百石的收成,去除自己吃的,在存一些以防万一的,所以每一户人家,一年能够拿出来售卖的粮食,多则五十石,少则二十石。
至于粮价,已经从一个月前的五百钱,跌到了现在的四百五十钱,比关中地区足足低了十倍有余。
当然,如果现在不卖,等下个月新粮收上来以后,粮价会更便宜。
百姓们粮食多的没地方存放,官府也同样没地方存放,这可极坏了马周以及镇州的官员们。
“实在不行就走陆路吧1马周无奈的叹了口气,之前百姓不肯卖,现在新粮快成熟了才急着卖,这也导致了前一段时间船多的没地方停靠,现在根本不够用,马周也很无奈,但却没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