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没有折子,奏折开始于清朝顺治年间。</p>
明朝官员上奏的文书称为奏疏和条陈,是用蜀锦或者杭缎等丝绢做底,然后把自己写的文书裱在上面,类似电视剧里的圣旨一样,看起来非常的高档。</p>
只不过圣旨是明黄,而奏疏是青色,红色,绿色等其他颜色,根据官员的品阶来决定疏本的底色。</p>
说是批阅奏疏,其实也就过个目而已,很多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p>
比如说一个奏本里说五台山的主持圆寂了,还有个官员上奏南京有位一个妇人拾金不昧......</p>
“这都什么事啊.....”朱慈烺有些无语,合着当官的天天都上奏这些破事?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啊!</p>
难怪明朝实行票拟制度,让内阁去处理,也就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大学士“用小票墨书”,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以供皇帝参考。</p>
即便这样,皇帝也懒得研究,除了亲自操笔批红几个军国大事的奏疏,剩下的都让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太监代笔,照着内阁票拟的建议用御用朱笔照抄一边。</p>
这样也导致了明朝刘瑾、魏忠贤等太监专权的事情发生,皇帝要是懒,什么都不看,事情自然就交给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去做,朱笔、玉玺在手,也算无限接近皇权了。</p>
朱慈烺在崇祯皇帝身边翻看着这些奏疏,忽然听到崇祯有意无意的问道:“朕听说你组建了五百人的东宫卫队,是怎么回事?”</p>
朱慈烺一听,倒也光棍,看着自己的皇帝老子,认真道:“父皇陛下,如今大明北有建奴肆虐,南有流寇作乱,皇儿想替父皇陛下分忧,有朝一日上阵杀敌,荡平天宇。”</p>
崇祯对朱慈烺的回答很意外,心道,朕这个太子还真是个七窍玲珑心,这么小就懂得有孝心。</p>
崇祯并没有多想,叹了口气,道:“你才几岁,还是个孩子,等你长大后再替父皇分忧,现在的大明,父皇会尽力替你扫平,让你以后登基能做个太平之主。”</p>
闻言,朱慈烺忍不住想要翻白眼,心道:“你得了吧,你再折腾下去大家都得完犊子。”</p>
他当然不敢说出来,不仅没说,反而在内心深处还有些小触动。</p>
不管这个便宜老子做皇帝合不合格,但做为一个父亲来说,是一个好父亲,从点点滴滴来看,崇祯对自己的教导还是比较到位的,对自己的也是充满了殷切希望。</p>
至于亡国后砍杀女儿的事情,朱慈烺表示理解,在那些习惯了抢掠的流寇攻下皇宫后,会如何去对待一个公主,不用说大家都知道结果。</p>
最起码崇祯没有砍死他的三个儿子,这就证明他并非丧心病狂之人。</p>
即便心中有些触动,但朱慈烺还是问:“父皇陛下,怎样才算长大?”</p>
崇祯一愣,沉吟了一会儿,道:“有自己成熟的思想,独立有效的解决问题,学会忍耐和承受痛苦,这样才算长大。”</p>
十七岁,这是个美好的年龄,而十七岁的崇祯皇帝,因为一系列的机缘,登上龙座,成为日薄西山的大明帝国的掌舵人。</p>
此时内忧外患层出不穷,积重难返,帝国风雨飘摇,奄奄一息。</p>
崇祯皇帝宵衣旰食,勉力支撑了十年,才撑到了现在。十年的时间,他真正的长大了。</p>
“父皇陛下,孩儿已然长大了。”朱慈烺认真道,他在争取。</p>
如果真等自己身体长大了,大明也就凉了,自己的下场会很惨的。</p>
闻言,崇祯笑了笑,也不生气,看了一眼一直站在一旁默不作声的王承恩。</p>
王承恩会意,从另一边的几份奏疏中抽了几份,呈给了崇祯。</p>
崇祯接过后没有打开,直接转手递给了朱慈烺,让他分析和提出建议。</p>
其中一道奏疏是从宁夏发来的,驻守宁夏的士兵,因兵饷无措,发生兵变。</p>
饥兵群起围攻官署,巡抚右佥都御史王楫因不能措饷,饥兵索饷无着,乃鼓噪而杀之。</p>
兵备副使丁启睿率军镇压,捕获为首者七人,立即处斩,兵变才被抚定。</p>
还有几道奏疏表达的意思差不多,有不少地方又发生大饥荒,这些灾民没有粮食吃,只能食树皮、草叶,树皮、草叶,吃完了就互相吃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