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原本最应该有冷静分析敌我利弊,该战就战,该和就和的谋略,但大明朝堂上的文臣全部都是愤青,只知道战战战,谁敢说一个和字,谁就是汉奸,这跟明朝理学大盛,儒生重视名声有很大关系。</p>
而与之相反,本应是热血精诚,奋勇杀敌的武将反倒是一个比一个懂的避敌锋芒,情况不对,立刻就溜的机变。</p>
文臣和武将的思想完全颠倒,大明的败局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已经是注定了。</p>
朝臣们对辽东的反应,都在朱慈烺的意料中,他担心的是,当朝臣们知道杏山塔山两地已经秘密撤退之后,会不会抓狂?甚至在朝堂说出一些令父皇和内阁都难堪的话语呢?</p>
内阁四臣和兵部尚书陈新甲都沉默不语,他们都是知道杏山塔山秘密撤军之人,朝臣汹汹,此时谁也不敢抛出这个话题。</p>
不要说他们,就是龙座上的崇祯也是战战兢兢。</p>
虽然用催收逮赋的借口,将朝中百分之九十的言官御史都派出京师了,但朝中清流仍有很大的势力,只要他们愿意,或者触碰到他们的痛点,他们依然能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即使是皇帝,他们也不会放过。</p>
为了预防可能的反扑,尤其是在领教了朝臣们对追逮三策的攻击之后,朱慈烺觉得,他必须做一些未雨绸缪的事情了。</p>
“臣有本。”等朝议稍停,顺天府尹周堪庚忽然从人群后方站了出来,将朱慈烺买粮赈灾,在西便门设置粥厂之事,向崇祯也向朝臣们报告。倒不是周堪庚想出风头,而是这件事他不得不报,不然出了岔子,可不是他一个小小的顺天府尹能担待起的。</p>
朝堂静寂。</p>
事关太子,谁也不敢轻易说话,朝臣们都在偷眼观看崇祯,又看坐在崇祯下首的朱慈烺。</p>
崇祯脸色严肃,朱慈烺面容淡然,父子两人都不说话。</p>
一片静寂中,一人站了出来。</p>
“老臣有本!”</p>
又是白发苍苍的礼部尚书林欲辑。</p>
“赈灾虽然是好事,但自有顺天府处理,太子身为储君,学习国政大策才是第一要务,太子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这等小事之上。”</p>
“太子买粮的钱从何而来?朝廷的每一两银子都是有用处的,太子私自挪用,极为不妥。”</p>
“赈灾乃顺天府的职责,没有圣命,太子干涉顺天府,有违祖制!老臣是礼部尚书,事关国之大礼,不得不奏!”</p>
林欲辑一连甩出三个理由。</p>
朱慈烺苦笑,这老家伙,从来就不会说好话。</p>
尤其是第三个,真要认真追究,他还真是有违背祖制的嫌疑。</p>
林欲辑话音刚落,群臣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兵部右侍郎吴甡闪身到殿中,向崇祯拱手:“陛下,臣以为,赈灾即是国政,顺天府力有不逮,太子殿下出手相助,即赈济了灾民,也熟悉了国政,并无不可,老尚书不免有点吹毛求疵了!”</p>
经过前天的长谈,吴甡已然成了朱慈烺的拥趸,加上他本就以为赈灾无过,林欲辑鸡蛋里挑骨头,让人不齿,因此他立刻跳出来为朱慈烺辩解。</p>
见是吴甡,林欲辑也不意外,瞪眼道:“鹿友差矣!太子是我皇明的储君,未来要继承大统,一言一行都要严格要求,岂可纵容?赈灾纵然有功,但却也不能掩饰逾越祖制之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