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9章 魏4(2 / 2)

曹髦少而好学,即位后曾多次幸太学,向诸儒问学。在与诸儒讨论《易》《尚书》《礼记》等经典时,屡屡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司马师去世,其弟司马昭执政。随年龄增长,曹髦渐不满司马昭擅权,欲以武力铲除司马氏,恢复皇权。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五月,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商议,慷慨陈词:“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王沈、王业奔告司马昭,司马昭调兵以备。曹髦亲率卫士、奴仆数百人,擂鼓往攻司马昭,途中与司马昭心腹贾充所率军队相遇交战,曹髦身先士卒,被贾充麾下骑督成倅之弟、太子舍人成济所杀。</p>

曹髦擅长诗文,创制了九言诗,传世文章有《伤魂赋并序》《颜子论》等。偏好儒学,有着很高的文学才情,对太学就经义提出若干问题,另著有《春秋左氏传音》(失传)。[]自幼聪颖,好学,工书,善画,“其人物故实,独高魏代”。史籍载其画迹,有《祖二疏图》《於陵仲子像》《盗跖图》《新牛放鸡犬图》《黄河流势图》等。据唐李嗣真《续画品录》,列为中品。[]裴松之《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说,司马氏党羽钟会曾对司马师论及曹髦,言其“才同陈思(曹植),武类太祖(曹操)”。</p>

三国最刚烈的傀儡皇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是说的曹髦。</p>

曹髦生于正始二年九月乙未日(公元241年11月15日 )。</p>

正始五年(公元244年),被封为郯县高贵乡公。</p>

嘉平二年十二月,其父曹霖去世。</p>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镇压王凌后,将曹魏宗室王公均置于邺城以便监视,[] 一说曹髦亦被移置邺城。[] 曹髦从小好学,才慧早成,有祖父曹丕的风范。</p>

正元元年(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魏帝曹芳,打算推立曹操之子、彭城王曹据为帝;当时曹髦是魏文帝曹丕在世诸孙中的庶长孙、东海王曹霖的在世庶出长子。[7] 郭太后以担忧魏明帝曹叡绝嗣和辈分为理由执意要求,最终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大魏皇帝,同年十月四日,他到达京都洛阳北郊邙山的玄武馆。群臣奏请他住在前殿,曹髦回答说前殿乃先帝寝殿,不敢越礼,于是暂住在西厢房中。群臣又奏请以天子之礼迎他入京,仍不同意。</p>

五日,曹髦正式进入京都洛阳,文武百官都到西掖门南拜迎,曹髦见状也赶紧下车答拜百官。司礼官奏说:“按礼仪您为天子,不必答拜臣下。”曹髦回答:“眼下我也是别人的臣子啊!”遂对群臣答拜还礼。到止车门,曹髦也要和群臣一样下车步行。左右皆劝阻:“按惯例您可以一直乘车进去。”他说道:“我被皇太后征召而来,至于安排我做什么现在还说不准呢!”还是下车和群臣一样步行到太极东堂。皇太后在那里会见了他。当天他便在太极前殿正式登基称帝,参与典礼的百官都很高兴。</p>

曹髦下诏说:“本朝三位先帝英明圣贤,顺天命而受帝位。但齐王曹芳在承嗣皇位后肆意妄行,不循礼法,以至失去了作为君王应有的仁德。郭太后以国家为重,接受辅政朝臣们的建议,把我召来京都取代失德于天下的齐王。想我本人年纪轻轻,便置身于诸多王公朝臣之上,确实让人深感不安,惟恐自己不能嗣守祖先创立的江山弘业,完成中兴魏室、统一天下的重任,每念及此,我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幸有朝中诸公给我以肱股之辅,镇守四方的将帅给我以有力的扶持,我凭仗先祖先父的这些有德之臣,定可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达到天下太平的目的。</p>

听圣贤说作为一国之主的人,应该是德厚如同天地,恩泽遍及四海,对天下亿万臣民先以关怀慈爱为本,示之以好恶,然后再从天子百官开始为百姓作出好榜样,使他们懂得怎样去守礼法,行大义。我虽然没有太多的仁德,也不能深悟这种道理,只愿与天下贤者共同朝这个方向努力。《尚书》上不是说么:君王对百姓施以恩泽,百姓是会深深感激难以忘怀的。”接着,大赦天下,改齐王曹芳嘉平年号为正元,又下令削减天子的车马服饰和后宫费用,并罢除宫廷及官府中的无用之物。</p>

正元元年(公元254年)十月七日,曹髦派身边的一批侍从官员到国内各地巡视,代表天子了解各地人情世故,慰问地方官员和百姓,同时调查有无冤案和官员失职的情况。八日,授予大将军司马师统领全国兵马及京师内外诸军的权力,并许大将军朝拜时不必小步快走以表示对天子的尊敬,向君王奏事时只称官职不直呼姓名,还可以穿鞋佩剑上殿。十三日,邺城某水井中出现黄龙。十九日,曹髦命礼官评定在废立天子过程中出谋献策的公卿朝臣们的功劳,并按功绩大小给予不同程度的奖赏。</p>

(/12952/12952803/10100442.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