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文教渐兴(2 / 2)

老朱对此感到十分忧心,根据《明史记事本末》记载:上曰:“地有南北,民无二心。德以化君子,威以制小人,不因乎地也。”</p>

老朱对待南北地区是一视同仁。</p>

根据《明史》记载:“初,以北方丧乱之馀,人鲜知学,遣国子生林伯云等三百六十六人分教各郡。后乃推及他省,择其壮岁能文者为教谕等官。”</p>

老朱担心北方官学没有教师教学,学生学业会因此荒废。于是便选了366位国子监生去北方支教。后又命令大明御史台和吏部分别从国子监和南方学官中选调,还从民间也选拔一些有学行的儒士,不拘人数名额。选上后免除家中赋税徭役,用此来鼓励学官儒士们到北方去支教,改变那里的文化教育落后面貌。</p>

也因此北方缺老师的现象暂时得到解决。</p>

后来,又有人在老朱面前说:“北方学校没书可读。”</p>

老朱又下令,由大明礼部出面,颁行书籍于北方学校,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送书下乡”。书籍断货了,洪武大帝就让人去福建采购,再送往北方。</p>

既然讲到这里,再多说一点,不仅是北方,洪武大帝对边远地区的文教也很关心,不断下令督促驻守边地的军卫机构与各地方衙门兴办官学。一些十分偏远的边地还有少数民族地区也开始发展起了当地的官方教育。</p>

洪武大帝还曾说:“边夷设学,姑以导其向善耳,免其贡”。可见,对其文教是有多看重了。</p>

洪武大帝他真的,我哭死,为南北弥合做了好多实事。比某些只顾自己利益的官员好多了...】</p>

<哇,这里确实该称呼为洪武大帝了!!!></p>

<老朱一直都在努力平衡南北,为各地的文教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做贡献></p>

<害,看得我都替老朱委屈了[捂脸]那些完全不顾国家未来的人,心里只有自己利益的人,真该杀啊></p>

<咱们现在的支教活动还有爱心图书馆…></p>

<老朱是真的穷过,潦倒过,所以他知道读书有好重要></p>

[汉武帝刘彻:送书下乡?是个好法子!可惜,印刷技术还在研究…]</p>

[唐太宗李世民:哈哈哈哈!!!朕明白了!!!]</p>

[唐贞观三年杜如晦:支教和送书下乡均是大善]</p>

[明万历七年张居正:太祖所创之教育,我辈应继续延续]</p>

[明成祖朱棣:洪武大帝!!!]</p>

[明正德帝朱厚照:祖宗万岁!!!]</p>

[明嘉靖帝朱厚熜:太祖是心有大家之人!!!]</p>

...</p>

众多学子在光幕上夸赞明太祖朱元璋,读书人最爱的当然是书了,看见后世有一位皇帝对文教忧心至此,感动。</p>

汉 元狩五年三年</p>

刘彻问丞相庄青翟:“朕亦想如此,可行?”</p>

庄青翟先对正座上的刘彻拱手行礼,再道:“陛下有此心乃汉之福。臣亦认为可将官学扩大,然终究绕不过技术一问题…”</p>

后面的话刘彻没有细听了,他本来也就是象征性的问问丞相的意思,他想做的事,还没有得不到结果的。</p>

“技术问题,无需忧心。朕近日得了一本奇书,书中有此方法,只是仍需工匠多试验几次 ”</p>

于是,两人又就着扩大一事商量了会。</p>

庄青翟走后,刘彻自言自语道:“卫青他们也该回来了。”</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