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魔法共鸣(1 / 2)

文采殿内,杨荣、杨溥与杨士奇,近来在朱元璋的提拔下晋升,加入了魔法议会,成为了议会中尊贵的长老之一。这个议会原先已有几位长老,但朱允熥执掌权力后,总觉得他们的理念与他在魔法教育上的观点不合。</p>

无法按照他的理念来决策诸多重要事项。在朱允熥微妙的示意下,朱元璋设法调整了议会的阵容,撤换了原有的几位长老。</p>

文采殿中的杨荣、杨溥、杨士奇,早先已荣获大法师头衔,如今朝廷众多事务实际由他们三人处理。于是,人们皆知,魔法议会的核心已然成为他们三人的“三阳魔法阵”。</p>

这是否象征着旧时代的终结,新时代的崛起?</p>

朱允熥与全新的“三杨”魔法议会,预示了一个崭新的纪元。</p>

抵达文采殿,杨士奇望见朱允熥,抚着稀疏的胡须笑道:</p>

“看来我们的王储殿下又有重任要托付给我们了。让我猜猜,嗯……恐怕是关于学院的事吧?”</p>

朱允熥指了指杨士奇,微笑着说:</p>

“你啊,说你是狡猾的老狐狸,似乎有些贬低你。除此之外,还真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你的智慧。”</p>

杨士奇朗声大笑,虽然他还不到三十,却心机深沉,常显老成。杨溥和杨荣亦是如此。</p>

笑声过后,朱允熥继续道:</p>

“没错,学堂之事向来棘手,即便朝廷也颇感困扰。以往建立学院,需付出巨大的金银代价。如今,朝廷虽一贫如洗,却拥有无尽的魔石储备。</p>

有了魔石,便能推动这些计划,无需担忧学院的建成。然而,文化的传承,如你们所知,多掌控在豪门世家之手。这些世家几乎垄断了知识的传授,因此建立学院不成问题,但要让天下学子都有书可读,实乃难事。</p>

不知三位有何良策,能破解此僵局呢?”</p>

闻言,三人皆皱起眉头,陷入深思。</p>

过了一会儿,杨荣开口道:</p>

“虽说朝廷拥有丰富的魔石,但要让全民读书,仅建造学院和购置教材所需的资金便是个天文数字。”</p>

杨溥接着说:</p>

......</p>

"此乃一重困境,复有一难。即便我们拥有丰裕之财,欲批量制书,亦非易事。</p>

然而,书卷之精髓,多由豪门望族所掌控。</p>

其手中握有的智慧与古卷秘典,断然不会轻易献予王廷。</p>

是以,即使盼天下学馆皆有书可阅,也只能依赖现存之卷及王廷藏书阁内的典籍。然而,此仍不足矣,内容匮乏之患犹存。"</p>

此二难,朱允熥心中早有考量。</p>

以当前造书技艺观之,其代价确高昂。一卷书虽可通过雕版术大量复制,然成本不菲。</p>

造纸所需,价已不贱,加之排版印刷,耗资亦颇巨。</p>

总而言之,此乃耗费甚巨之事,尤其是朱允熥愿令天下稚子自幼便有书读,所需数量之巨,难以言表。</p>

此事非旦夕之间,可成就者。</p>

自古至今,诸多统治者欲做大事,然多因金钱纠葛,终无果而终。</p>

是以,杨荣等人欲速将此情禀告朱允熥,让他知晓,若真要大量制造书籍,代价必定可观。</p>

若决心已定,当早作筹谋,免得中途退缩,反致损失惨重。</p>

对此,朱允熥答道:</p>

"花费之事,毋需过于忧虑。朝廷现今财雄势大,大批量制书绝非难题,财力足以承担。</p>

况且学馆建成之后,可适度收取学金,当然,仅是最起码的象征性费用而已。</p>

即便如此,此亦为可观之入账,短期内或许无法填补书局与学馆建造之开支,但长远看来,终能为朝廷分忧。</p>

至于大部分有益书籍为豪门所掌,吾意在先公告天下。</p>

唤起家有藏书之人,共襄盛举,捐赠书籍。相信必有明智之士或世家,愿为公益出力。</p>

如若有人不愿捐书,不愿释出家中智慧,亦无妨。可用现成之书作为基础教科书,日后再徐徐搜集,逐步完备。总之,此事皆有应对之策。</p>

今日召尔等前来,便是希望共议此事,制定细则,一旦无误,下僚即可付诸实践。"</p>

杨荣闻言,以文雅之笑回应,道:</p>

在文华殿,与三杨商议完要务,朱允熥踏回了东宫的神秘领域。这里,朱元璋曾为朱允熥设下一批侍臣,隶属于巫师府,平日辅助他处理各类奇幻事务。</p>

步入东宫,一位官员立刻迎上,向朱允熥禀告:“殿下,朝廷局势稳定,您先前推行的法令也在顺利实施。是否考虑巡游四方,以示王恩浩荡?”</p>

朱允熥沉思片刻,回应:“天下安宁,四海升平,按规矩,本宫的确需巡历各地,尤其是那些藩王守护之地。这样吧,依照传统,你们准备一份行程草案,待孤有空,便启程巡游。”</p>

官员领命离去,朱允熥则找到了赵青竹,两人难得享受静谧时光,一同品茗、交谈,翻阅魔法典籍,颇为惬意。</p>

赵青竹品尝过一块魔法糕点,对朱允熥说:“花露水和飞行车的产业现已遍布全国,每日为皇家金库带来的财富比以往整月赋税还要丰厚。这富饶的资金足以支持您在全国开办法师学馆,并为它们提供丰富的魔法书籍,无需过多忧虑。”</p>

朱允熥轻轻颔首,接着道:“道理我都明白,但有些事必须未雨绸缪,否则稍有不慎,便会功亏一篑。”</p>

赵青竹听后深以为然,于是问朱允熥接下来有何打算。</p>

朱允熥答道:“这些事我已经安排妥当,由下属处理,我无须操心。嗯,近来我可能要出门一趟,身为太孙,理应时常巡游天下,体察民情,同时监督各地藩王的举动。”</p>

赵青竹立刻表示:“那么到时候,我陪殿下一同出行。”</p>

朱允熥微笑着,赵青竹总是在这种远行时陪伴左右,虽然她未曾明言,但关心朱允熥的安全显而易见,她担忧朱允熥在外可能面临的未知危险……</p>

在赵青竹的存在下,这样的危险确实如同虚无,已被无形中化解。</p>

朱允熥微微颔首,说道:“很好,这次巡游各地,我要仔细观察那些领地的诸侯王。我要看看他们是否像昔日的秦王朱爽,欺凌民众。同时,也需了解诸侯们的领地势力,为日后调整封疆大计做好准备。”</p>

赵青竹闻言,眉心微蹙,对朱允熥道:“削弱诸侯?殿下,他们毕竟是皇族一脉,是陛下膝下的子孙。若此时削权,会不会引起不必要的动乱?皇祖父对此又会作何感想呢?”</p>

朱允熥淡然一笑:“我只是限制他们的影响力,并非剥夺他们的地位。这一点,你不必过于忧虑。”</p>

赵青竹虽略显不安,但朱允熥接着说:“削弱诸侯是势在必行的。一则稳固我的统治,使天下的权柄更为集中;再则防止地方诸侯势力坐大,以免对民众不利。有些事,我看得比你们更远,这是毋庸置疑的。”</p>

赵青竹点头,自嘲一笑:“我竟然在此教导你,真是可笑。”</p>

朱允熥回以微笑:“你能有此见解,已属难得。”</p>

赵青竹立刻面露得意之色。随后他又提道:“我还听说,东海之滨的岛屿国和遥远的高丽似有异动,是否需要防范?毕竟两国素来心怀狼子野心,不可掉以轻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