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出兵山西(1 / 2)

他们以为明军的这些官兵进城后会为他们报仇雪恨,惩治这些逆贼刁民。</p>

没曾想到有些官军也是不按套路出牌,卢象升的天雄军和张宗衡的山西军还好一点,左良玉和曹文诏手下的兵卒不就不管那么多了,老百姓的也抢,地主士绅的也没有放过,都说贼过如筛兵过如洗,真是一点也不假,好多个城镇被抢了个干干净净,百姓们一阵哀鸣,迫不得已又开始了逃难的生涯。</p>

这次逃难的方向变成了西边,都想着经过黄河进入顺军的地盘,而顺军现在也是在黄河对岸密切的关注着山西的情况。</p>

山西的百姓们,为了逃避战乱,纷纷又都离开家园,这才刚刚安定了两年的时间,这次逃往大明境内的少之又少,多数的都是携家带口的想要越过黄河入陕西。</p>

两省紧邻,顺军境内推行新政,百姓们都分到了田地的消息在山陕地界上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只是之前义军也有意的模仿顺军,多少给百姓们都分了些田地,恋土之情让人们舍不得放弃自己的家园。</p>

每日拥在黄河渡口的百姓数以千计,争相挤上为数不多的渡船去到河对岸,明军距离还远,义军只顾自己根本不管这些百姓了,倒是顺军很高兴有百姓渡河投奔,令沿岸各县做好难民的运输和安置。</p>

民政部还专门派遣了官员,组织渡河而来的百姓迁往地广人稀的西北地区。直到明军迫近渡口断绝,从山西流入陕西境内的百姓超过万户,足足有十数万人。这些可都是珍贵的劳动力啊。</p>

明军和义军虽然真正的交战时间不长,但是双方调兵遣将相互试探的时间一点都不短,半年多的时间都是在双方软实力的较量当中度过,一直持续到了崇祯九年的谷雨过后算是确立对山西义军的绝对优势。</p>

因为这个时候坚持了半年多的王自用终于油尽灯枯了,在临汾城外隆隆的炮声中去世,王自用一死,临汾城登时大乱,汾河平原上再也没有一个人的实力和威望可以将所有的义军聚在一起,本来明面上还是一股绳的义军四分五裂。</p>

大家谁也不听谁的,各自为战,洪承畴趁机大举攻城,一战而破临汾。</p>

罗汝才接收了部分王自用的部众趁乱杀出重围,逃入山中,往河南方向而去,其余王自用部数万兵马,或逃或降或者被杀。洪承畴趁势攻占了汾河平原大部分的土地,现在山西地界上只剩下了高迎祥部盘踞在长治一带,有六七万人马。</p>

从地势上来说高迎祥还是很占便宜的,长治处在群山环绕之中,高迎祥紧守了各个隘口,洪承畴一时之间也无法轻易攻破高迎祥的防御,一时间两军打的难解难分。</p>

面对明军强大的军事压力,高迎祥也实在是忍不住了,就紧急派出信使,向陕西求援,即便不能换来直接出兵援助,最起码在武器,粮食方面要争取到充足的援助。</p>

顺军不可能不关注山西的战事,双方刚刚开始交战的时候正值顺军境内进行大清洗的时候,根本无暇顾及山西,等到自身稳定之后,山西的战局已经糜烂,王自用被困临汾,义军各自为战。</p>

只能先调集兵马陈兵于黄河岸边,严守黄河渡口。</p>

随着洪承畴攻占临汾,大举南下之后,李自成也知道自己这边不动不行了。</p>

如果真的让洪承畴彻底清除了山西地界上的义军,那接下来就是陕西了,刚刚恢复过来一些的陕西经不起大战。</p>

所以坚决不能把战火引到陕西境内,那就只能抢在明军之前占领黄河岸边的城池,这些地方确实至关重要,占领这里对以后对明作战有着非常大的好处,前提是能防守的住。</p>

而且有高迎祥等在外边分散明军,顺军面对的压力也会小很多,在召集众臣商议之后还是决定除了给山西继续提供援助外,同时以军政部尚书杜文焕为帅,王世钦、阎世学、方广志、佘信等为将,统精兵六万过黄河以备明军。</p>

别看现在顺军兵马不少,账面上也有将近三十万兵马,可是需要防守的地方也多。</p>

甘肃、宁夏、固原、天水西北大片区域就耗去了顺军十二万兵马,还有高立功驻兵四万防守着河套、榆林地区大片区域,潼关驻兵一万,商南驻兵一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