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想要从穷苦人家的孩子里面找到读书的好苗子,然后免费培养的想法和几个夫子商量了一下,都觉得可行。</p>
钱夫子一下又一下的摸着自己的胡子,没发表什么言论,好像在思考什么。</p>
夫子和徐夫子虽然已经很习惯于郑家几人时不时的弄点新想法出来,但这次着实有些意料之外。</p>
之前郑家村人免学费倒也合情合理,但这次又从其他村子里选好苗子,要知道培养一个读书人并不容易,否则也不会这么稀缺珍贵了。</p>
虽说郑家人脑子也活,近几年赚钱也不少,但赚的再多那也是人家自家的,天下有钱人多了去了,也没见几个人能做到像他们这样。</p>
而且他们家赚钱也赚,但在赚钱的同时,总是愿意做一些能让弱者谋生存的事情。而且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个别想法,而更像是一家子考虑问题的出发点。</p>
说他们不爱钱吧,感觉八月快钻到钱眼儿里去了,心心念念琢磨着怎么做生意,赚银子,成天说要开全国连锁店。</p>
说他们爱钱吧,花起大笔的钱来眼睛都不眨一下,光福利院的院子都一扩再扩,小孩子越来越多,很多都是一点点养起来的,还要有人来照看,关键是长大后是否能得到一些回报还是个未知数呢。</p>
技校到目前为止基本上也都是以伤残将士为主,他们都是不收学费的,只是上学期间的作品会被拿来售卖而已。</p>
自家的生意,除了买来的人和一些村里人,其他大都是以伤残军人为主,要知道,同样的工钱完全可以雇到有手有脚的健全人。</p>
不管心里是多么的波涛汹涌,但两个夫子都属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人,所以并未表现出异常,只是几个人在一起合计,将这件事情直接落实到位。</p>
包括出通知、选场地、讲课频率、讲课夫子的排班,以及选拔标准等等都一一定好。</p>
大致就是先讲一个月的大课,一周一次就是四次,然后会做一个小小的模拟考试,从中选拔出一批,再单独上一个月的课,每周三次,再做进一步筛选。</p>
当然,没选上的依然可以去上大课,要想科举考试取得成绩,所付出的银子和心力不是一个小数目,虽然郑家出银子支助,但也是占用了一个劳动力,所以对于家庭穷苦的人来说,没有天赋就不要再勉强,去大课学习几个字也就罢了。</p>
这其实就是类似于郑家办了一个扫盲班,然后再到扫盲班里去拔尖子。</p>
计划定好就一步步开始执行,要想把消息传出去,也不算特别麻烦,只需要刚开始将这个消息告诉村口聊天的几个大妈,保管当天晚上就能传遍村子,再需要两三天的时间,这件事情就能十里八乡人尽皆知了。</p>
第一堂课来的人真不少,大大小小有百来号人,怕其他人上台会怯场,所以第一周讲课人选是清远。</p>
郑老二有时候也觉得挺奇怪的,清远的水平应该是很高了,有时候徐夫子还会安排他去给秀才们上课,那至少应该也是个举人的水平,想到自己那糟心儿子现在也是举人,就觉得清远可能水平不止举人。</p>
但事实上,他现在连童生都不是,从来没有参加过科举,只是一直在读书,直到这两年学堂缺了夫子,徐夫子才让他慢慢参与进来,到现在已经算是学堂的主力军之一了。</p>
清远声线清冷,就和他的人一样,但他虽然谦和有礼,对每个人都极其周到,你总会感觉好像有种淡淡的疏离,自来熟的郑老二,在这几年的相处中和他已经真的很熟了,但感觉自己总也没有走进他的心里。</p>
清远讲课很有一套,这么折腾一番是为了给大家教认字,而现在的字又是象形字居多,所以字形的拆解以及形象的解说,就是最重要的捷径,清远深谙此道。</p>
因为是从简单常见的字讲起,其目的又是为了去找最合适的苗子,所以一节课讲的比较多,讲了30个字。</p>
因为学习,天赋很重要,但态度也很重要,空有天赋不努力也不太行。</p>
郑老二很贴心,让学堂的孩子们把这30个字按照顺序抄在纸上,抄了很多遍,基本上来上课的人人手一份,后面实在不够的就每户拿一份,因为有的一家可能来了两三个。</p>
最后,还让每个来领字的人都做了登记,方便后面查找。</p>
又想到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郑老二突然有点心酸,把学堂的孩子们都派出来,教每个人写自己的名字,所以,每个领到纸条的人都知道,最后的那两三个字,就是自己的名字,很多人还有些激动。</p>
清远讲完以后,又说了下一次的上课时间,并言明这些字让他们回去反复练习,下一次或许会抽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