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朱元璋瞄准了海贸的庞大利润,打算让皇族独享这块宝藏,以此供养朱氏的后代,尽量减少朝廷的压力。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唯有朱家能够理所当然地独占海贸之利,其他家族即便心中不满,也只能默默忍受,表面还得展现出敬畏的神色。</p>
海贸带来的利润无比巨大,尤其是丝绸和茶叶,一旦远销海外,其价值能翻倍,甚至数十倍。朱元璋估算,如果皇室世世代代垄断这片海洋,就算两百年后宗族人数膨胀至百万,也能自给自足……</p>
那些博识的法师,尤其是江南领地的贵族学者,无法涉足神秘的海之贸易,确乎会生活清减,却依旧能维持富裕的生活。这些人士并非真正的威胁,他们的不满相较于那些食不果腹,愤而起义的农民,显得微不足道。</p>
朱元璋心中有此打算,计划亦在悄然布局。接下来的关键一步,唯有掌握军队力量者方能主宰世间。于是,他设想在年轻一代的皇家子弟成长起来后,逐渐取代那些世袭的公爵、侯爵及骑士将领,掌握军事大权。</p>
如此,朱氏家族不仅掌控了海洋贸易,还握住了兵权,并减轻农夫们的重税,帝国的基石将稳如磐石。老朱的策略巧妙无比,从洪武到建文,再到永乐,乃至仁宣时期,朱氏皇族始终牢固地主宰着帝国的海贸之路。</p>
然而,朱瞻基的英年早逝打破了这一切,朱祁镇亲政后也曾试图恢复远航,但土木堡的灾难使其计划戛然而止。</p>
思绪如风中的落叶在老朱脑海翻飞,他的手提起笔又放下,犹豫不决。“我们不能一蹴而就地废除所有市舶司,不能过于激进,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p>
深知牵涉重大利益的决策需谨慎行事,否则即便是帝王,也无法抵御汹涌的反抗。“先从太仓黄渡市舶司着手。”</p>
“几年后,逐步关闭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的市舶司,只保留朝贡的交易功能。”</p>
“呵呵,待他们意识到时,一切都已成定局!”</p>
朱元璋是一位深思熟虑的王。他预料南直隶的海商们在失去太仓黄渡市舶司后,会转而依赖浙江明州,接着是泉州和广州的市舶司。直到他们发现所有的市舶司都消失时,才恍然大悟,却已来不及。</p>
那时,大明的市舶司悉数掌控在朱明皇族手中。固然,商人们可以尝试非法贸易,但在洪武年间,一旦被逮住走私,悲惨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p>
“就这么办,这是个明智之举!”朱元璋满意地想着,再次提起笔,准备签署法令,正式废止“太仓黄渡市舶司”。不过,此处的市舶司自前元时代延续至今,废止它总需找个借口。</p>
这并不困难... ...</p>
在朱元璋准备镌刻“海妖扰动频繁”之际,他猛然意识到这个借口显得过于薄弱。</p>
即便在朱标、海防侯吴祯与大明海军的不懈征讨下,那些来自海妖的侵袭早已不再如往昔那般嚣张。</p>
以“海妖扰动频繁”为由废除“太仓黄渡海市司”,这似乎无法令人信服。</p>
“标儿,干得好啊!”</p>
朱元璋怒掷毛笔于案头,随后倚桌长叹,威严中透出无奈。</p>
身旁的侍从宫嫔见状皆退避三舍,无人胆敢近身。</p>
“哼,既是标儿的主意,就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吧!”</p>
朱元璋朝殿外高呼:“来人,传太子!”</p>
太监领命,正欲离去。</p>
“等等……”朱元璋又心生一念,“叫皇后一同前来!”</p>
即便身为帝王,他的内心仍保留着农耕世家的朴素,面对困扰,期望一家三口共同商议。</p>
用过晚膳,朱标打算研读一番《海战秘策》,然后安寝。这部《海战秘策》令他越读越着迷,其中的战术深奥莫测,令他受益良多。</p>
在朱标穿越前,因一部轰动的剧集,这本书也顺势走红。</p>
如今,只要有空,他便会效仿“启强”同志品味《海战秘策》的智慧。</p>
朱标沉浸书卷,脑海却浮现出一事。</p>
兄弟们已封王,父亲是否会随之废除海市司?他记得洪武三年,朱元璋确实废止过一处,具体是哪个,却已模糊不清。</p>
“该如何说服父皇呢?”朱标颇感头痛。</p>
一旦父皇确立祖制,将来自己继位要更改就难了,否则会被斥为“不孝”。</p>
在孝道至上的年代,这罪名太沉重了。</p>
此时,门外传来轻响,太监通报“陛下召见”。</p>
朱标望了眼天色,放下书,披衣出门。</p>
夜幕降临,父亲此时召唤必有急事。</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