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霸王南下(1 / 2)

“史侯,敢问你们幽州如此大力的兴办学校,仅仅只是为了让百姓学习一项生存的技能,提供他们工作的机会,就没有想过通过教学,让学生们走上仕途?”徐庶眉头微微一皱的问道。</p>

“哈哈,有些事情看来还是瞒不过元直先生。幽州未来的人才选拔会舍弃察举制,而是通过学校的教育,以及进行重重考核后,最终确定。</p>

大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如今日薄西山的时候,原因有很多,而察举制正好是其中之一。</p>

察举制的弊端太多,举荐权长期掌握在地方最高行政官手中,导致了太守或是刺史出于私心举荐门生故吏、亲朋好友、甚至营私舞弊、朋比结党。</p>

这种举荐制度充满了个人的主观情绪,严重影响了人才的选拔,使得许多有才之士郁郁不得志,缺乏客观与公平公正。</p>

而且被举荐进入仕途的人才,也因为道德的束缚,在儒学为尊的大汉,他们必须对举荐人保持师生之礼,并为之效命。</p>

这样极易形成一个个小团体,继而演化成朝廷上的不同派系,争相斗争,严重影响大汉王朝的政治与发展。</p>

近些年来,大汉察举制的弊端日益明显,举荐的人才大多都是无能之辈。地方举荐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举荐的官员往往看重对方的门楣家世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p>

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p>

这样的人担任县令或是郡守,成为当地的父母官,才真正成为百姓的灾难。</p>

甚至出现了汝南袁氏那般的四世五公,以及其他世家大族一样的累世公卿。</p>

以袁公路为例,如果不是出身汝南袁氏,凭他的能力与德行如何能被朝廷封为虎贲中郎将。</p>

现在的察举制已经变相的成为世袭制,成为那些公卿大族维护自己势力,维持特权的工具罢了。</p>

官僚制度,一旦变成世袭制,王朝会因此很快的腐朽下去。</p>

因为贤能的人无法得到施展才华的空间,尸位素餐,蝇营狗苟之辈把持朝政,天下哪有不乱的道理。”刘辩侃侃而谈的道。</p>

“如果真如史侯所言,官府开办的学校为所有人传授知识,在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优秀的人才就会脱颖而出。德才兼备的人占据高位,王朝才能兴盛,百姓才会得到公平对待。</p>

史侯一开始没有如此做,是担心幽州的地方豪族与天下士人反对?”徐庶微微点头,非常赞同史侯的言论。</p>

如果他不是出身普通,家世平平,以他的才能,绝不可能还要到处寻找出仕的机会。</p>

“被地方豪族与天下士人反对确实是一大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官员,并非短期内就可以做到,而是需要长远的时间让他们学习知识与德行。</p>

幽州近几年一直在收复境内的郡县,虽然政务官员确实一度造成短缺,但是经过荀文若等人的举荐,还是稍微缓和了一些。</p>

而大汉便利店关乎我们幽州的经济命脉,每一所医院的建立,都在为幽州的所有百姓提供安全的保障,学校的开办,则是为所有孩童启蒙与传授知识,为幽州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p>

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则推动整个幽州社会的发展与进步。</p>

有才之士可以暂时通过举荐而来,这些人才的培养则刻不容缓。</p>

大汉便利店的不断开设,让幽州的经济大幅度提高,我们也就更有底气的对外用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