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一番劝说之后,朱子安也就暂且打消了留学的念头。说到底他现在的情况是人在屋檐下,未来该走哪条路,并不能由他自行选择,只能根据海汉的安排,走一步看一步。
随同新年一起到来的除了大雪之外,还有谈判桌上的好消息。在1656年的首次会谈中,使团终于与幕府就多个贸易合作项目达成了一致意见,并且签署了基于两国通商条约的补充协议。
虽然协议内容并未完全实现使团早先所提出的条件,但基本上每一个议题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只是按照幕府的要求做出了一些调整。
在进口关税方面,幕府承诺将对列入减税清单中的四十八种海汉商品调低税率,但这样的优待仅限于长崎和江户两地。此举也是为了促使海汉商家将商品贩运至幕府直接控制的贸易港,以此来削弱另外几处虽然获得幕府通商许可,但却是由地方藩国实际控制的港口。
关于海汉所要求的改进贸易结算方式,幕府也同意了在更大范围内使用海汉纸钞或通过在海汉银行设立的账户来进行结算。但这个所谓的“更大范围”,同样也是限于幕府直辖地区,而不会开放至全国范围。
而海汉倡议开设固定目的地的跨国商业船班,幕府则是很坚决地将开通地点限制在长崎港一地。首期将开通长崎至宁波定海港、台湾鸡笼港、福建泉州港,山东青岛港四条航线,每月两个船班,从航线两端对开发出。现阶段全部由海汉货船执行船班,后期再考虑让幕府下属的海商加入运营。
既然固定航线的商业船班要投入运营,那么在长崎设立专属港区也就作为附加条件,顺理成章地得到了通过。不过幕府对此仍然抱有强烈的警惕心,对专属港区的地点和建设规模都设置了明确的限制条件,将海汉的经营区域与长崎城区隔离开来,就类似于之前对西方商人所采取的措施。
不过使团对此倒并不介意,与城区隔离开就意味着周边还有充足的拓展空间,只要慢慢经营,围绕专属港区开发新兴城区,再迁个万八千的汉人过去定居。等一两代人之后,这长崎港到底是姓德川还是姓海汉,那可就不好说了。
但幕府方面最为关心的军火买卖,就没有商业贸易这么顺利了。执委会虽然原则上同意了向幕府出售制式装备,但对装备型号和数量都作出了相应的限制,并且价格也是十分昂贵,远远超出提供给盟友的价格水平。
特别是幕府急切想要得到的制式战船,由于建造能力供不应求,最快也得两年之后才能交付首船,而且还得先付订单总额的四成作为定金才能签约,这样的条件让幕府颇为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