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油尽灯灭的恩斯特·冯·霍普纳等老将,纵然有心帮助埃里克政府,也因为年纪一大把,有心抚政,无力去邪。埃里克很想将空军规模化、正规化,在空军中提拔了少数年轻骨干,比如里希特霍芬等,然而,这一举措更是激起了空军“元老”阶层的强烈反对。</p>
埃里克对此也有过整改的考虑,因此,当初无心地说了句“德国的元帅太多”并导致了军方高层的恐慌,例如龙德施泰特就曾私下严令禁止称呼他为“元帅”,但是,这种反响也仅在陆军取得了一些效果,而空军则我行我素,并没把埃里克的话当成一回事。</p>
在海军方面,这样的情况相对好点,但以提尔皮茨等保守派为代表的人却对联邦总统并不买账,只有舍尔纳和希佩尔等少数拥政派积极回应了埃里克这句话,并在实际行动上有所收敛。</p>
空军的战斗力一直是埃里克非常关心的大问题,然而,这个带有“威胁性质”的“德国的元帅太多”成了反对埃里克的实质证据。</p>
德国三大航空兵部队,仅有第1航空兵部队是由年轻人组成的拥政骨干集体,只有他们积极拥护和忠于埃里克,而其余的部队则在托特的号召下形成一股反对埃里克的强大势力。</p>
这种貌合神离、真分裂、假团结的不和谐力量,给埃里克政府执政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因素,尤其是这次对希腊作战时出现的情况,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可怕的弊端。第2、第3两个航空军部队,完全不理会来自第1航空军的求援,一架bf-10战斗机都没有派出,反而还抽调回当初一同出师的几个战斗机中队。</p>
好在这次仅仅只是对一个小小的希腊作战,如果放在一战期间,这样的举动就有可能使整个战局发生逆转,托特的行为也可以视为背叛祖国。</p>
看似平静且张力十足的德国,因为新的联邦体制与帝国时代的矛盾持续发酵,内部问题一直非常坚锐,且短时间得不到平衡与化解。埃里克的威望虽然很高,却无法阻止野心家们澎涨的欲望。</p>
这次突击检阅装甲兵部队,实际上是埃里克借机震慑国内动乱分子的一次预演,如果可以做到兵不血刃,那将求之不得,如果一定要大动干戈,也要等到希腊战争结束、匈牙利击败罗马尼亚、联邦国家定格巴尔干半岛局势后再进行。</p>
埃里克已经痛下决心,并不介意来次大清(和谐号)洗和大换血,甚至不排除发生国内流血事件。攘外必先安内不是埃里克的一惯做法,然而,不如此便无法使国内团结一心,这是那些保守派和反对派给逼出来的。</p>
现在的情形犹如在刀尖上跳舞,一招不慎就会被列强们打回原形,如果国内不能统一思想,不用列强们的坚船利炮,联邦政府也会岌岌可危。</p>
在浩浩荡荡的坦克队列中,在扬起的尘烟里,每一张坚毅的面孔,都有一颗坚定的心,他们忠于联邦政府,忠于国家总统,虽然稚嫩,却不失其刚毅,虽有万众,却能团结一心,这是一支强大的军队,也是联邦国家的保证,更是埃里克敢于树立威信的政治资本。</p>
埃里克感到一丝丝欣慰,这些由他火速提拔起来的年轻将领们正在不断打磨,正在千锤百练,只要埃里克振臂一呼,他们便是冲锋陷阵、驰骋疆场的猛虎,也必然会是他未来征途中一颗又一颗闪亮的明星!</p>
整齐划一的队列从检阅台前经过,赢得看台上阵阵掌声。部队在行进的过程中一齐高呼“忠于祖国,忠于总统”。这显然是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和隆美尔等将领们事先谋划的结果。埃里克平时并不希望民众高呼自己万岁,但既然大家都这样喊了,他也没有说什么,至少,从某一方面反映了国民与军队对自己的拥护和热爱。</p>
此时此刻,十分激动的埃里克赶紧站立起来,频频挥动着右手向行进的部队致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