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三月五日,在刘之野的精心策划与指挥之下,夏军犹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地攻克了“白眼狼”境内的二十多个关键城市与县镇。</p>
他们如同锋利的刀刃,轻而易举地斩断了通往白眼狼首都内河的最后一道屏障——凉山。</p>
至此,凉山至内河的路径已近乎坦途,再无天堑可阻。</p>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白眼狼”境内惊恐万分,紧急宣布全国进入总动员状态。</p>
他们不得不将原本用于入侵J国和L国的主力部队匆匆调回,以全力拱卫内河的安全。</p>
然而,就在这紧要关头,夏新社却突然发表了一份声明。</p>
声明中宣布,自卫反击战的目标已经圆满达成,夏国军队将即刻开始有序撤军。</p>
这一消息让正沉浸在战斗快感中的刘之野大为不满。</p>
但他深知军令如山,不得不强压下心中的不甘,服从上级的决定,嘴里一直嘟囔:“让我再拱一拱,再拱一拱……”。</p>
这一仗,令“白眼狼”的军队在残酷的战争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损失。</p>
然而,他们依然顽强地保留下了部分精锐部队,想作为日后反击的火种。</p>
当“白眼狼”军队收到夏军开始撤退的情报时,整个敌军阵营都为之振奋。</p>
这一消息如同一剂强心针,让原本士气低落的敌军重新看到了希望。</p>
许多敌军将领纷纷认为,这正是他们反击夏军、一举扭转战局的绝佳时机。</p>
在这些将领中,“白眼狼”少将阮大辉无疑是最为顽固和积极的一个。</p>
这狗东西也不是善茬,曾经在“白眼狼”统一战场上屡建奇功。</p>
他指挥的部队在与M军和南军的多次交锋中都取得过辉煌的战绩。</p>
因此,还颇为不服气他们已经战败的事实,阮大辉还幻想着再扳回一局。</p>
他亲眼目睹“白眼狼”军队在夏军强大的火力下节节败退,阮大辉的心中燃起了熊熊的复仇之火。</p>
当得知夏军正式撤离时,阮大辉欣喜若狂。</p>
他认为,“白眼狼”军虽然伤亡惨重,不过依然存在一支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精英部队。</p>
若能把握夏军退兵的时机,发动反攻,不但能够收复失地,还能够对夏军造成重大打击,扭转战局。</p>
阮大辉立刻召集了手下的军官,商讨反攻计划。</p>
他们一致认为,要趁着时间紧迫,在夏军撤退的路线上埋设伏击,以阻止他们并对其进行致命打击。</p>
所以敌军的炮兵、装甲兵、空军等部队也已做好了战斗准备,随时待命。</p>
趁着夏军撤军,阮大辉带领着麾下的精锐部队,开始了追击……</p>
敌军正准备展开进攻的时候,“白眼狼”最高层下达了一纸命令,使得阮大辉等主战派将领的热情瞬间消失殆尽。</p>
在命令中,“白眼狼”高层确要求敌军不得对正在撤退的夏军进行攻击,要保证他们安全回到夏国境内。</p>
“白眼狼”高层明显就是一仗被夏军给揍趴下了,他们还没回过神儿来呢,怂了!!!</p>
阮大辉等敌军将领被这一命令吓了个措手不及,感到难以置信。</p>
他们不理解,为何在这个罕见的反击机会面前,黎老大竟下令停止进攻。</p>
阮德大辉甚至生气地问道:“难道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夏国人撤退,而不给他们点惩罚吗?”</p>
然而,黎老大的命令是不可挑战的,敌军只能无奈地目送夏军安全撤离。</p>
阮大辉心中充满了不满,他认为黎老大的决定是失误的,错失了改变战局的良机。</p>
在他看来,如果敌军能把握这一机会,对夏军造成重创,或许就能够改变这场战争的结果。</p>
阮大辉对于黎老大的这个决定,始终难以释怀。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他如此写道:</p>
“直到现在,我仍旧想不明白,为何在那个至关重要的时刻,我们会选择放过撤退的夏国军队。</p>
当时,我们已万事俱备,完全有能力给予夏军一次沉重的打击,让他们元气大伤。</p>
然而,最终我们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安然无恙地撤离。这无疑是一个被错失的绝佳机会,对此,我内心充满了遗憾与愤懑。”</p>
阮大辉的这番倾诉,道出了许多白眼狼将领当时的心声。</p>
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黎老大的决定已经做出,“白眼狼”们也只能无奈接受这一现实。</p>
这场短暂而又残酷的战争,在“白眼狼”黎老大下达停战命令的那一刻,终于落下了帷幕。</p>
而阮大辉心中的那份遗憾与不满,则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这段历史的篇章之中,难以抹去。</p>
其实,阮大辉他们不明白的是,这场战争从一开始他们就是失败的一方。</p>
在茂密的丛林地带展开游击战,对于任何一支军队而言都是一场艰难的较量,想要取得胜利绝非易事。</p>
然而,当战斗升级为大规模兵团作战时,“白眼狼”军队却显得慌乱无措。</p>
1979年的这场反击战中,“白眼狼”军队暴露出了一个致命的短板——大规模兵团作战能力的严重不足。</p>
这一缺陷在战争刚刚打响时,就如同一道裂痕般赫然显现。</p>
尽管敌军人数众多,规模庞大,但他们的作战理念和战术运用却仿佛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远远跟不上战争发展的步伐。</p>
长期以来,“白眼狼”军队习惯于依赖游击战和丛林战的灵活多变来克敌制胜。</p>
在与M军和南政府军的对抗中,这种战术确实让他们屡建奇功,占尽上风。</p>
然而,当夏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发起大兵团作战时。</p>
“白眼狼”的军队却仿佛突然间失去了方向,变得手足无措,难以应对。</p>
刘之野统率的夏军,在向“白眼狼”北部发起凌厉攻势之中,就大规模地投入了装甲部队与机械化部队的力量。</p>
夏军的钢铁洪流中,坦克轰鸣,装甲车疾驰,大炮怒吼。</p>
这些重型武器在战场上彰显出了无与伦比的强大威力。</p>
它们如同狂风暴雨般对敌军阵地展开了猛烈的轰击。</p>
反观敌军,他们手中缺乏能够与夏军重型武器相抗衡的装备。</p>
更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手段来应对这铺天盖地的攻势。</p>
在夏军那如潮水般的猛烈攻势之下,敌军的战壕与工事仿佛纸糊的一般,迅速被一一攻陷。</p>
尽管敌军士兵也展现出了不俗的顽强,他们在阵地上拼死抵抗……</p>
但是,在夏军那强大到令人窒息的火力面前,终究还是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挽回败局。</p>
敌军指挥官,在大兵团作战方面的经验显然不足。</p>
面对夏军的凌厉攻势,敌军将领无法有效地指挥部队进行有力的反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阵地被一点点蚕食。</p>
在凉山战役中,敌军守城部队就遭遇了夏军大兵团的围攻。</p>
面对夏军多路迂回和强大火力的进攻,敌军守城部队很快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p>
敌军的指挥官们完全没有有效对抗夏军大兵团的方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部队逐一被歼灭。</p>
敌军的这一大弱点,其实在抗F战争时期就已显露。</p>
当年,时任敌军的总司令和军事顾问是来自夏国的陈首长。</p>
他曾对“白眼狼”的作战能力提出了尖锐的批评。</p>
在担任军事顾问的期间,陈首长多次参与“白眼狼”军的作战会议。</p>
他注意到“白眼狼”高层的军事思维相当僵化,只关注游击战,而对大军团作战了解甚少。</p>
陈首长曾直言指出:“你们现在进行的还是游击战,而非正规战。游击战无法打赢正规战,更无法胜利于现代化战争。”</p>
陈首长对“白眼狼”的军事训练表示了批评。</p>
他指出,尽管“白眼狼”兵力庞大,但在系统性军事训练方面显得不足,尤其是在大规模部队作战的训练上更是欠缺。</p>
陈首长曾建议“白眼狼”应增强这一领域的训练,但此建议未能引起“白眼狼”高层的重视。</p>
不过,也幸亏当年“白眼狼”高层们的短视,否则这一仗还真不好说了……</p>
当然,敌军将领不仅在指挥大兵团作战时显得力不从心,其军事规模和战略想象力也同样捉襟见肘。</p>
长久以来,敌军的发展几乎完全仰仗S老大的军事援助。</p>
然而,S老大所提供的援助,大多局限于普通轻武器范畴。</p>
诸如AK47突击步枪、RPG火箭筒等武器,而在重型武器的支援上则显得颇为吝啬。</p>
这样的武器装备配置,无疑极大地束缚了敌军在现代战场上的作战能力。</p>
敌军将领们长期习惯于依赖轻型武器进行游击作战,对于现代化立体战争的复杂多变缺乏足够的认知与深刻理解。</p>
正因如此,他们在与夏军的正面激烈交锋中才一败涂地。</p>
当夏军以空地立体攻势发起猛烈冲击时,敌军显得手足无措,完全无法有效应对,只能任由败局一步步逼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