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荀彧到底是哪边的(1 / 2)

皇帝在前,臣子在后。</p>

皇帝快一些,荀彧就快一些,皇帝慢一些,他就慢一些,始终距离不变。</p>

荀彧对皇帝的尊重,是刻进骨子里的,他的言行举止,都已变成了习惯。</p>

只是这份对皇帝的尊重,和对皇帝的忠心,似乎并不对等!</p>

刘协不点破,荀彧就已经心里很难受了,现在当面点破说他是曹操的人,荀彧恨不能找个地缝,一头扎进去。</p>

“陛下,臣…”</p>

荀彧艰难的开口,想解释一下,表一下忠心,可话到嘴边,却又无法出口。</p>

他不像郭嘉那么坦然洒脱,因为郭嘉的立场始终如一,他坚定的站在曹操那一边。</p>

荀彧夹在汉室和曹操中间,两边的份量在他心中都不轻。</p>

一方面,他欣赏曹操的能力,觉得只有曹操这样的豪杰才能平定乱世,另一方面,荀彧对汉室又心存敬意,心存牵挂,不希望四百年的大汉被终结掉。</p>

荀彧支支吾吾,额头隐隐冒了汗,任凭他智谋过人,此刻也尴尬的羞于启齿,脸色渐渐憋红了不少。</p>

刘协笑了,“文若,别想太多,朕如果真要追究你,在朝堂上就把你问罪了。哈哈,曹公对朕有功,你也不例外,朕虽然记仇,但也懂得感恩。”</p>

荀彧松了一口气。</p>

即便皇帝如此大度,不乏对曹操有忌惮的原因。</p>

但荀彧心里还是涌起了一股暖流。</p>

刘协对这个话题,只是蜻蜓点水的随口提了一下,他并不会对荀彧深究。</p>

难道要质问他,为什么脚踩两只船?为什么不能一心一意的效忠皇帝?</p>

聪明人不会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时间。</p>

“文若,过去的就过去了,朕金口一开,言出必行。”</p>

荀彧又感动,又自责,发自内心的说道:“陛下之心胸,古今少有,即使秦王汉武怕也不及也。”</p>

刘协爽朗的笑了,“虽然朕不喜欢听人夸赞追捧,但今日你这么说,朕还是很高兴的。”</p>

“陛下,尚书台今后,您看……应该如何运作?”又走了一段路,荀彧忍不住说道。</p>

现在的形势,已经明显的不能再明显了。</p>

皇帝亲政,所有的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尚书台荀彧觉得已经没有必要再继续下去了。</p>

荀彧接着说道:“臣觉得,今后大小诸事,都可以在朝堂上商议决断。”</p>

刘协摇了摇头,说道:“一切照旧就行了,当然,如果文若想回到曹公身边,朕也不会阻拦,尚书令朕可以另外再挑选贤能之士来担任。”</p>

荀彧有能力,尚书台也一切都运转正常,刘协还是愿意继续保留这个方式。</p>

凡事都要自己过问,事必躬亲,那种高强度的工作方式,就算刘协年轻力壮,怕也吃不消。</p>

下面的人负责做事,上面的人负责用人,刘协更喜欢这样的方式。</p>

荀彧怔住了,皇帝竟然让他回到曹操身边。</p>

虽然刘协只是半开玩笑的提了一嘴,但还是让荀彧很纠结。</p>

试问,怎么回去?</p>

曹操现在官拜司空,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封地。</p>

荀彧堂堂一个尚书令,作为颍川荀氏的领袖,难道以后要去官渡扎个帐篷办公吗?</p>

连曹操自己现在都成了水中的浮萍,没有了着落。</p>

曹操是司空,朝廷在哪里,司空就必须待在哪里。</p>

曹操的根基在许都,但现在许都皇帝说了算,连曹操自己都不知道以后在哪里落脚。</p>

荀彧就算从许都跑到曹操身边,无非也就是壮大一下曹操的“流浪军团”</p>

如果曹操真有了封地,比如做了魏公,或许会有一些人愿意跑过去做曹操的属官,但如果真的那样了,荀彧也不可能过去。</p>

因为,荀彧从骨子里,就不赞成曹操称公封王。</p>

所以,让荀彧去追随曹操,不管从哪一方面考虑,都是不成立的。</p>

朝廷在哪里,荀彧就必须留在哪里。</p>

这就是荀彧的宿命!</p>

放着汉臣不做,跑去做曹操的属官,这种事,荀彧绝对做不出来。</p>

“文若…”</p>

见他迟迟不开口,刘协叹了口气,有些不忍心,“不是朕要逼你,而是因为,朕是大汉皇帝,从登基即位的那一刻开始,朕就肩负起了匡扶汉室的使命。倘若,臣非臣,帝非帝,这天下还是朕的天下吗?这天下还是汉室天下吗?朕既不想被架空做摆设,也不想让你们误入歧途啊。”</p>

前面不远处就是荀彧的家,刘协就像来自己家一样,径直走了进去。</p>

门丁都认识皇帝,自然不会阻拦。</p>

荀彧重重的叹了口气,拖着两条沉重的腿跟了上去,两条腿机械似的往前迈步,整个人好像被抽空了精气,失了魂魄。</p>

皇帝想做真正的皇帝,难道错了吗?</p>

皇帝想让臣子们做忠臣,难道错了吗?</p>

刚刚刘协那句话,你如果想回曹操身边,朕不会阻拦。这句话差点要了荀彧的命。</p>

荀彧自从许都发生变故后,整日寝食不安,每天心里都在剧烈的挣扎。</p>

好人难做,忠臣难当啊。</p>

当荀彧进了前院后,荀恽正在和刘协说话。</p>

刘协笑着询问他的学业,最近在读什么书?谁在授业?</p>

荀恽已经11岁了,不再喜欢玩具了,受父亲的熏陶,对经史子集很是酷爱,每天都会读几个时辰的书。</p>

刘协考究了一下,连连夸赞,“不错,朕不日就会重建太学,到时候会选拔一批优秀的学子进去,你可要加油啊,争取给伱父亲争光,给荀氏添彩。”</p>

荀恽认真的点着头,“陛下,我一定努力学业,不让父亲失望。”</p>

刘协欣慰的在他头上摸了一下,“很好,朕来的匆忙,也没带什么礼物,就送你一首《劝学篇》,希望你能谨记在心,时刻努力。”</p>

荀恽瞪着明亮的眼睛,拍着小手满怀期待。</p>

荀彧也停住了脚步,好奇的听着。</p>

到现在为止,荀彧只知道,皇帝很聪明,很有气量,很有手段,但还未曾听闻过,皇帝有什么诗作问世。</p>

刘协并没有刻意的要扬名,只是看到荀恽在读书,有感而发,便想着督促他一下,让他好好的保持勤勉读书的习惯。</p>

刘协缓缓在院中踱步,一边走着,一边吟了一首唐代韩愈的《劝学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