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有点失望,他以为干爹嫌弃他舅舅家的女儿丑。</p>
众人七嘴八舌举荐自己亲戚,李昊听了半天,没看上一个。</p>
等到众将再度搜寻人选、沉默下来时,李天养忽然说道:“大兄,我想起一人。”</p>
锦州总兵无语的看着他,“那伱还是别想了,你的亲戚不就是我的亲戚!”</p>
他对堂弟的脑子没报希望,但也没想到他能这么浑。</p>
李天养急忙摆手,“不是那个意思。我拉的媒是董应举老头的孙女儿。我和他一起管过屯田,知道他家的一些事。董老头小儿子在天津开布店,主要卖松江府过来的棉布。董老头的老师是叶向高,当过大官的,出身很不错。”</p>
他赶忙解释清楚,免得堂兄误会。</p>
“叶向高?”</p>
李昊感慨这个世界真小,怎么随便一个人就扯到了东林党魁身上。</p>
“董家的地呢?他儿子不回家种地,在天津开什么布店?”</p>
锦州总兵再次发问。</p>
其余众将一听董家这关系,顿时心凉了半截,董老头又在辽地流民里威望不低,他们也不再费心回忆自家亲戚里还有哪个能搬到台面上的未出嫁姑娘。</p>
堂弟挠头想了会儿,“董家好像是南边人,他家的地被一个大官的田地包了,就全卖给那个大官,并把卖地的二百两扔到河里,还得了一个扔金子到江中心的奇闻。董老头的孙女其实正合适大兄,关外那一万多户辽民对老头都竖大拇指。”</p>
董应举掷金江中这事干的太阔气,当初听到之时就唬的李天养一愣一愣,连带着他对董家印象都抬高不少。</p>
“你去过关外看见那些辽民竖大拇指?”</p>
李昊反问。</p>
堂弟尴尬地答不上来,只好拿董老头孙女儿说事,“那姑娘芳龄十六,听旁人说长得不错,还读过书,拿自己做的女红换了碎银子,买粮食分给流民吃。咱不说董老头怎么样,起码这姑娘心地好。”</p>
其余众将没话说,杨世功、渚应泰等几个初始家丁觉得这董老头孙女儿不错,劝主帅考虑考虑。</p>
“家里没田……”见主将也没合适的推举人选,李昊勉强找出了一个优点,“那就给老头说说,让他把孙女叫到锦州来,我下次回来相个亲。”</p>
这事就说到这儿。</p>
接下来说的事情就很杂了。</p>
“李帅,还有一事不知道该不该说。”杨世功问道。</p>
得到总兵的点头后,他详细解释:</p>
“之前在宁远城,李帅见过一伙反正辽民,这群人拖家带口也跑到锦州等着分田。他们交出了十几个人,说是两黄旗的包衣奴才,之前准备混进宁远城里打开城门,但因为四门被堵死,没来得及动手,被他们发现了,请我们处置这群奸细。”</p>
李昊闻言,冷笑一声。</p>
“这十几个包衣和反正辽民两伙人都没好心,他们之前不交人出来,是觉得局势不稳,给奸细留个情面,如今咱站稳锦州了,他们才想起交出奸细。”</p>
他想了想,吩咐道:“把奸细抓到矿里去干活,到累死为止。这群反正辽民的地也分了,就按之前定的来,但他们上交的豆料、草料都加两成,交不了就交粮食。”</p>
如今人手不足,心地慈悲的李昊秉持能不杀就不杀的理念。</p>
奸细这种免费劳动力,放进矿里挖矿不香吗。</p>
杨世功应承下来。</p>
……</p>
四月二十三日,双台子河西侧的盘山堡。</p>
聚拢了溃兵后,扬古里带兵驻守在这里。</p>
他的设想是沿河挡住锦州方向的李昊所部,能撑一天是一天。</p>
没想到的是,只带了两三百家丁、一百不到的民夫过来的明将李昊,居然就敢在盘山堡以南不远处明着准备过河。</p>
“他过河我也过河。”</p>
PS:今天有事,没空码字,发的有点晚,求保底月票求推荐票。</p>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