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章 文韬武略并雄(1 / 2)

寒门崛起 历史军事 1151 字 7个月前

“拜见张大人,见过诸位大人。”</p>

朱平安进入集议所在的大厅后,拱手向应天兵部尚书张经及在场的所有官员拱手见礼,同时不着痕迹的打量了一下在座的官员。</p>

在场的官员,除张经外共有十八人,从他们身上官服朴子来看,文官居多,武官相对少一些,其中文官共有十人,武官有共八人。</p>

这十八位官员中有三位熟人,文官中的浙江巡按监察御史胡宗宪,武官中的魏国公以及临淮候,其中魏国公和临淮候两人还向自己微笑颔首示意。</p>

在场的其余官员,朱平安都不认识,不过有两人给朱平安的印象很是深刻。一位是文官中坐在胡宗宪上首的官员,身着四品文官服,一张标准的国字脸正气四溢,正襟危坐,腰杆笔挺,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虽是文官却带一股行伍将领之气。朱平安心想,这位应该就是差役所说的浙江巡抚李天宠李大人吧,文官透武气,不愧是领过兵打过倭寇的。</p>

其实,巡抚一职的出现,和总督一样,是历史的必然。当年洪武大帝以前做过元朝行省的丞相,深知行省丞相掌管行省军政大权,权利太大了,容易坐大,出现不臣之乱。为了防止地方官员职权过大,洪武大帝将行省丞相的权力拆分到三个平行机构,分别为掌军事的都指挥使司(正二品)、掌民政的布政使司(从二品)和掌刑狱的按察使司(正三品)。三司分立,分别统帅军政刑,互相抵牾,这样地方是不会坐大了,但是,三权分统,不利于处理地方上出现的重大突发事件。</p>

比如,如今的倭患!</p>

为了协调地方三司、统一事权,处理重大应急突发事件,巡抚一职也就出现了。巡抚掌管一省军政务大权,位在三司之上,在总督之下,是朝廷为更好地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协调地方事务而由中央都察院派驻地方的高级官员。</p>

当前,巡抚和总督都非常设官职,到了明末由于各种民乱等事由,设置的就多了,几乎成了常设机构。</p>

李天宠之所以坐在胡宗宪上首,也很简单,李天宠是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胡宗宪浙江巡按御史,秩仅七品,李天宠在名义上是胡宗宪的上司,所以坐在上首。不过,虽然巡抚权力大于巡按,但实际上巡抚对巡按并无直接统辖权,反过来,巡按官职虽小,但有权弹劾纠举巡抚。</p>

在武官中,也有一人给朱平安印象深刻,是坐在魏国公下首、临淮候上首的一位武将,四五十岁左右,也是一张标准的国字脸,长的虎背熊腰,身体壮硕的跟熊一样,将武官服撑的鼓鼓的,这才是武将嘛,他坐在瘦削的魏国公和肥硕的临淮候之间,让两人相形见绌。</p>

“诸位,这位是浙江提醒按察使司佥事朱平安朱大人,也是知兵的。”张经简单的向众人介绍了一下朱平安,也给朱平安的简单介绍了一下在场众人。</p>

通过张经的介绍,朱平安知道了那两位印象深刻的官员身份。文官那人正是李天宠李大人,武官那人是俞大猷。</p>

听得俞大猷的名字,朱平安不由肃然起敬。俞大猷可是和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他一生几乎都在与倭寇作战,战功赫赫,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不过,俞大猷时运不如戚继光,虽然他战功赫赫,但有一个黑锅体质,经常被弹劾而遭到免官,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领军功,但俞大猷却从来不会计较这些,仍旧全力打击倭寇,这也更令人肃然起敬。</p>

在场其余官员,有兵部的右侍郎史鹏飞、户部右侍郎段聪等两部官员以及几个京营的主将等人。</p>

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 关注即送现金、点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