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一章 迫在眉睫的海战(两章合一)(1 / 2)

东厂督公 碑塔城主 2533 字 8个月前

崇祯沉思良久,终于说道,“既然秦兄认为一年备战足以,那朕倒也不妨让秦兄一试。不过,这一年之中需要糜耗多少物资、人力,秦兄需给朕一个章程。”

说白了,崇祯还是怕劳民伤财。

不过秦书淮松了口气,好歹这也算是变相答应了。

于是说道,“皇上放心,臣半月之内就把具体章程拿出来。总之,原则是费用可控,不会让皇上搭上老本就是。”

崇祯笑道,“朕的老本可没多少,你给朕小心着盘算,要不然没钱朕可就只能讹你了。”

虽然如今大明一年税赋几千万两,今年甚至可能真的达到一亿两,不过需要投入的地方越来越多,崇祯现在才发现,这些银子竟然还是不太够用。

的确,在野心面前,再多的银子都不够花。

比如今年开始,崇祯就打算在全国各地先办一千家免费的书院,按照每家书院五百个学生的设计标准,一家书院的初期投资就要三千两,这就是三百万两。

这只是先期投资,之后请先生讲学的费用、课本纸笔的费用、学院里的吃喝住费用,按照每个学生每月平均摊3两的标准,那就是1500两,一年就是一万八千两。

好家伙,一千家就是一千八百万两。

虽然这笔钱可以让乡绅富商一块捐,但大头肯定要归朝廷出的,一年花他个一千万两银子是起步价。

他也想过能不能让学子的家里掏一部分,不过征询了礼部、吏部和内阁的人之后,就马上打消了这个想法。

为啥?

几乎所有人都告诉他,要是得掏钱才能读书,那读书就又成了有钱人家特权了。

别看老百姓都挺羡慕读书人的,但是大明有多少人家有读书的传统?

大多数百姓的想法是,现在不读书也能过得挺好,那干嘛去读书?

小伙子一读书就至少得读十几年,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地种有活干,忙都忙不及,干啥把好好一个壮劳力放书院里,更何况还得花钱?

读书能当官能光宗耀祖不假,可是这么多人读书,有多少人能当上官的?

穷秀才穷秀才,就是考上了秀才还是穷,要是连秀才都考不上的那不是更白读了?

所以,若是要掏钱,一般人家的孩子是不会去读书的。

只有不花钱,才能抵消老百姓的抵触情绪。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倒必然有不少人家送个孩子去读书。

不过也未必永远如此。

按照秦书淮的规划,今后朝廷招人,无论哪个工种都优先招收读过书的——就连衙门的衙役也是如此。

这么一来,马上就能形成类似于“毕业国家包分配”的效应,相信这个效应马上就会爆炸。

只要等过几年,那些穷人家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之后,巨大的示范效应传开来,让所有人都意识到读书的好处之后,到时读书再收点费用是很可行的——起码学生用的纸笔你自己买,吃饭你得承担些吧?朝廷才能省下这笔钱,去办更多、更好的学府不是?

但总而言之,前期的一切费用就得朝廷自己扛。

除了教育,还有修桥造路。

崇祯倒是很认同秦书淮那句“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路修通了全国各地的货物可不就能加快贸易,朝廷不就能收更多的税了?

可是这玩意花钱的速度可不比办学慢。

所以到处都是要用钱的地方,崇祯现在都怀疑以前朝廷年入只有数百万两的时候是怎么过来的。

秦书淮也替崇祯算过账,所以只好哈哈一笑。

“臣知道,总之臣一定精打细算。”

崇祯也笑了笑,不无感慨地说道,“秦兄啊,你说朕每年这么大笔的银子花出去,十年之后大明会如何?”

现在的崇祯,对未来有无限的憧憬。

他现在的目标已经不是国泰民安了,而是成为永垂青史的千古一帝。

这个目标他不会跟任何人说,但他心里确实是这么想的。

为什么?

因为他的朝廷能年入一亿两,甚至更多,这是千古未有的!

而有了这笔钱,他可以取消农税,这是千古未有的!

他可以让天下士子免费读书,可想而知未来他这一朝涌现出的人才数量也将千古未有!

他更可以想出无数个惠泽万民的措施来,大修河道、铺桥造路、建造一个又一个繁华的城池,这样的盛世谁可比肩?

他期待着那一天。

他的眼中,未来的大明将要超越大唐盛世。

崇祯之治,千古传颂!

每每想起这个,他就激动地不能自己。

对于一国之君而言,没有比这更能振奋心神的目标了。

秦书淮对崇祯微笑道,“臣想不出来,但臣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十年之后的大明子民,都会为活在这个国家而骄傲、而庆幸、而感恩。”

崇祯跟着又笑了笑,看向窗外。

春色正浓,花团锦簇。

忽然他一指窗外,大声道,“秦兄,你看外边,这就是咱们收拾好的河山!”

……

从紫禁城出来,秦书淮又去了工部衙署。

巧得很,徐光启也正在那和工部尚书曾其成喝茶。

秦书淮进去后,曾其成马上站起来作揖道,笑呵呵地说到,“国公爷大驾光临,下官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而徐光启却岿然不动,只是端着茶盏斜眼看了秦书淮一眼。

秦书淮心里苦笑,这老家伙难道到现在都没消气么?不就是一个东厂督公么,至于让你这样?

秦书淮不知道,徐光启现在气的还真不是他违反礼制以非阉人的身份执掌了督公之位,毕竟现在全天下都已经接受了这个事情,而且秦书淮就任督公后的所作所为大家都看在眼里,没人会觉得他有什么出格或不利于大明之事,这点徐光启也知道。

徐光启气的是,这个国公爷居功自傲,不把他放在眼里。

他当初是因为谁被抓进大狱的?还不是因为他秦书淮?

自己出来后,那秦书淮可有来说过一句安抚的话?

还有,自己每天焦头烂额地帮他赶工红衣大炮,以及各种军备,让他秦书淮一举击破鞑子,奠定不世之功,可他有来说过一个“谢”字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