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九章:天花乱坠(1 / 2)

一九八一年 实在闲得疼 2342 字 10个月前

成胜利是个实在人,以前没怎么过问水利设施的事儿,只听下面干部汇报,没有什么体会。

自从黄瀚提出让他兴修水利,通过实干为家乡做好事后,他立刻带上水利局的专业干部、技术员下去排查。

那时是夏天,三水市辖区正是水大的时候。

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

太多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水利设施由于没有人管形同虚设,太多乡镇河流由于淤塞严重断了航。

再加上水利局的干部和技术员把问题往大了说,所以军人作风还在的成胜利立刻捋起袖子干。

兴修水利是万家生佛的好事,水利局送上来的报告把问题说得那么严重,市里有钱,领导们怎么可能不划拨资金?

况且秦昆仑、钱国栋跟成胜利是铁杆自己人,哪有可能不成全他?

报告送到扬州市水利局、送达省里水利厅,也多少不同要到了些资金和物资。

有钱、有人、有计划物资、大型机械。

这一次发起的挑河工程人数虽然没有六七十年代水利大会战时多,但是工作效率强了十倍都不止。

工地上基本上用不着肩挑背扛、板车推,人力主要是用在修护坡、修涵洞、修水闸上,辛苦程度那十几年前比好多了。

成胜利道:“不仅仅我们市领导支持兴修水利,上面也很支持。

计划内的水泥和钢材批了三千吨,还派来了水利专家进行指导,有一位水利专家殷工就是二十几年前指挥开挖新通扬河工程的。”

马市长道:“这么巧?说不定我还认识呢,想当年我在河保乡当干事,曾经是开挖新通扬河工程的积极分子之一,拿过地区先进标兵。”

“是啊!殷工那批人都是指挥过十几万人的水利工程会战的知识分子,经验丰富。

他们说了,这一次我们市虽然只有三四千人参与,效率比十几年前十万人动手还要高。

因为不缺钢材和水泥,多了施工技术员,工程质量肯定要好得多。

我对干好水利工程充满信心。”

马市长道:“那是,以前上挑河工地的文盲恐怕超过一半,钢材、水泥精贵得比命值钱,拿你现在队伍的人和装备不好比。”

黄瀚提醒道:“你跟水利专家多聊聊,要特别注意严防内涝,还要注意观察地势比较低的工厂、仓库。

必须估算连续下雨七八天后,这些厂和仓库会被淹成什么样子?找出避免的方法。”

这个黄瀚有印象,华东地区一马平川,没有山洪,故而水灾的破坏力达不到瞬间摧枯拉朽。

那是眼看着水位高还连续下雨,然后水太大了,渐渐地漫过腿肚子,齐腰,没顶,有些地方被淹得只能看到房顶。

这种水灾有特点,因为不是冲下来的洪水,是慢慢地涨起来的大水,人是来得及逃生的。

因此财产损失不小,生命损失微乎其微。

反正印象中九一年的大水过后,三水县报上去了财产损失两亿多,没有一个人民群众死于水灾,有一个干部牺牲在救灾工作中。

那时三水不是县级市,是县城,如果不是黄瀚的魂穿影响历史进程,九四年三水才撤县设市,比兴花晚了七年。

如今截然不同,三水撤县设市比兴花足提前了一年。

那时的三水县上报两个亿的损失有些夸大其词,但是下河地区真的有许多良田绝收,许多厂子被淹,兴花市的损失更加大。

有些工厂的机器泡水里半个月之久,等大水退了,这个厂子里的家伙事儿也只能卖卖废品了。

黄瀚知道三水市经济开发区的地势高,能够预知那里不会变成泽国。

因为原本轨迹那里就没被淹,在三水市主动防范水灾,提前增加河流湖泊的蓄水能力,修缮水利设施的情况下,更加能够确保万无一失。

这不是吹牛逼,三水市有了黄瀚的魂穿,保住了太多河流、池塘。

成胜利再花三年时间疏浚河流、湖泊、开挖浅水池塘,把整个三水市的蓄水能力提升一倍都不止。

多了池塘、河流、湖泊蓄水,不仅仅能够避免骤雨形成的内涝,应对由于连续降雨引发的水灾也从容多了。

成胜利笑了,他实话实说道:“下面的乡镇没几家大厂,这几年都集中到了经济开发区。

水利专家们明确告诉我,经济开发区那里如果被淹,三水城区也就全没了。”

额!无心插柳起到了良好效果啊!

黄瀚记忆中处于下河几个乡镇的工厂都在水灾中蒙受不少损失,还有一家跟春兰配套的空调配件厂据说规模不小,有两三千工人,厂里的机器报废了一多半。

现在看来那些厂子绝大多数搬来了经济开发区,其中就有几个空调配件厂,但是目前都没达到两三千工人的规模。

想来应该是时间还早,再发展三年,那些空调配件厂拥有两三千工人不稀奇。

厂子肯搬来经济开发区,应该都是看中了市里给经济开发区企业的帮扶和减免政策,也是看中了这里配套更加方便。

还有一点起到决定因素,那是因为乡镇干部十有八九在三水城里安了家。

钱国栋以前就是乡镇干部,每天早出晚归来回三十几里,都是蹬自行车上下班。

把乡镇企业集中到三水市经济开发区,乡镇领导没意见,群众也没意见。

因为七八十年代的基层农民绝大多数羡慕城里人的生活,渴望进城做工人,希望孩子读城里的小学、中学。

为了达成这个愿望,他们愿意先租个小房子落脚,一个星期回家一趟。

这真是好事,下河乡镇水网密布,但凡是农田都是水田、良田,占那样的田地发展工业其实不划算。

有些乡镇甚至于为一家工厂专门修桥、铺路这得浪费多少良田?

在资金总量不足以全覆盖的前提下,集中办工业多快好省。

这还有个大好处,人口往三水市集中了,办教育的成本降低,效率大幅提高。

扩张过的三水市实验小学今年已经趋于饱和,六个年级接近五千师生,不能再多了。

就地再扩张做不到,因为没地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