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我们……”
这么一个大美人儿,居然好像没看到一样,这个沈经理到底是不是男人?尹非梦很漂亮,不然也不会被廖长禄关着玩弄了好几年。何文田一帮人都只是些村民,很少进城,平时见到过的最漂亮的女人也就只是“村花”一级,可是,相比起尹非梦这种曾经被专门训练过的尤物来说,“村花”又算什么?平时闲着没事儿的时候,这帮大老粗,还有旁边建筑公司的那帮人,最喜欢坐在一起谈论这位“尹秘书”,个别年轻的,甚至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娶到这么一位美女。尹非梦偶尔出来散散步,身边不远处也总会有许多绿色的眼睛转悠,既过了眼瘾,也等于是变相地保护了这位单独呆在工地上的大众情人儿。可惜,这一切的行动之中都不可能包括沈铭俊,尤其是沈铭俊表现出来的对尹非梦的冷淡,更让许多工地上的小伙子受不了。
“召集起你们来,也不过才刚刚一个多月,公司都没觉得多花钱养着你们浪费,你们着急什么?”不等一帮人问完,沈铭俊就反问道。
“可是经理,大家老是这么闲着,得到什么时候?”何文田问道。
“我都害怕公司会随时召集你们,你们说,还需要多长时间?”沈铭俊又反问了一句,然后挥了挥手,“都出去吧。用不了多久的!”
“经理,你说的是真的?”何文田一帮人有些不确信地问道。
“出去!”沈铭俊又一指门口。
“噢……”
看到经理有些不耐烦,何文田一帮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再问,急急忙忙地又撤了出去。
“没见识!”
看着自己一发火,一帮工人就慌慌张张的退了出去,沈铭俊盯着关好的房门又淡淡地冷哼了一声。公司的整体谋划又岂是这帮小人物能知道的?就是他,知道的也只是一小部分。不过,想到自己知道的那一小部分,他虽然生性冷淡,却还是有一种禁不住的激动。
香港人人都以为张力是想建设一个货柜码头,在未来可能盛行的货柜运输之中抢得先机。但是,身为码头工地的负责人,沈铭俊却知道那只是外人的一种误解。没错,张力是想建设一个货柜码头,可是,某些人却忽略了这个货柜码头的建设周期。这个周期是保密的,对外,香港房屋公司只是宣布要先行建设一个码头,周期为一到两年。可是,整个货柜港一共有多少个码头?八个!总周期是多少?十七年!
这还不算,除了码头,张力还计划建设几条马路,由葵涌直通九龙的旺角、石硖尾等地,尔后与其中的几条主干道相接。而在这些马路之间,张力将规划出一些居民区,建造一种经济适用房,以此将石硖尾、油麻地那些地方的难民吸引过来。而这也只是开始。有了人,就有了劳动力,有了工人。张力还计划在周边建设几家厂子,而有了便利的交通,也可以吸引一些其他的厂家到附近,这样,除了建筑之外,又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另外,张力还打算建几家学校,甚至还有医院……再加上经济适用房也不只是房子,这些房屋都将是经营与住宿两用,下面一层或者两层楼都将是店铺。如此种种,整个规划之内,就将形成一个小型的社会。按照张力的说法,这就是“企业办社会”!
这么多东西,两千万当然不够。可是,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了房子,就可以吸引居民;有了居民和店面,就可以吸引商家;有了商家,那些店面就可以收取租金或者干脆卖出去;而这些商家又可以带动本地的商业发展,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来此定居和工作……两千万资金将进入到一种循环之中,不停地创造出更多的东西,并且不断地提高其本身的价值。说到底,这两千万就像是一个发动机,将这个地区的经济给发动起来。这就像当初罗斯福以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来带动美国经济复苏一样,只要发动机动了,这台名叫“经济”的机器就会自动地运行!
当然,事情远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叙述的。但是,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想法。至少,他沈铭俊想不到。而相比起张力的这种设想,沈铭俊却更加佩服自己老板的长远目光。十七年的码头建设周期!十七年后,香港的经济还会这么坏吗?就算经历一场战争,恐怕也早就重新发展起来了。那时候,张力就等于是不废吹灰之力地把一大块地皮给囊括到了自己手中,就算两千万全都赔了进去,光是有这些地皮,他也绝对值了。
“十七年……香港政府怎么就能答应呢?他们真以为这块地离着中心地区远一点就发展不起来?他们也不想想,只要有钱、有人,就完全可以再造一个经济中心。”
沈铭俊暗暗摇头。他知道里面的文章肯定不那么简单,而且香港政府只是答应了香港房屋公司拥有规划内土地的优先开发权,而且索要的费用很低,几乎等于没有,但是,他相信张力,既然已经把这些地给放到了设计之中,那不管香港政府怎么防范,这些地皮也终将成为香港房屋公司名下的产业,跑都别想跑。
沈铭俊对张力佩服不己,不过,这位小经理并不知道,就在他心中对张力表示敬佩的时候,某些大人物也正跟他一样。只是,这些大人物并不像他这么冷淡,也不是只有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聚到了一起。
北京,中南海!
“看来我们的这个问题有点儿严重啊!”
在中南海的不只是周恩来,还有一些相关的干部。比如: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即将出任驻苏联大使的张闻天(洛甫),公安部长罗瑞卿,社会调查部部长李克农,另外,还有一位名人,就是北大校长马寅初!而刚刚这一句,就是出自张闻天,曾经三度让位于毛泽东的原中共中央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