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农业也有,不过非洲的农耕技术实在是有够落后,仿佛不知道什么叫精耕细作似的。栗志新见过马林迪的一些农民,他们这些人基本都是靠天吃饭,不懂得施肥,也不会育种。
至于立体农业这种概念,他们就更不会了。
所以栗志新才要开办属于他自己的农庄,然后招收一些雇工来帮助生产。不过在招人之前,必须对这些啥都不懂的泥腿子进行培训,还要让他们学会使用花费和一些耕作的细节技巧。
种子和肥料的实验大获成功,同一亩地,里面种着同样的农作物,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长势,从没见到过的农业技术,让这些没见过大世面的黑人土著都沸腾了。
不光是新城区的你些个个体户农民,马林迪附近的几个小村子也张罗着要来买伊子卓的肥料和种子。
黑人移民中,也不是所有人都一穷二白,一些带有薄产的移民,会向伊子卓购买农具和种子,然后在马林迪的荒地中进行开荒和耕作。
现在新城初建,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密集的人口,所需要消耗得粮食更是天文数字,伊子卓也鼓励这种私人农业生产者。
不过栗志新的话却让伊子卓改变了主意,因为当地的粗放式农业的生产效率实在是太低了,与其这样,不如搞大型农庄,挤垮这些农民,再把他们训练成为合格的佃户。
所以伊子卓就定下明确的规矩。买种子。可以,但是肥料和种子的价钱是明码标价的,没有钱,谁都不卖。
可马林迪当地的黑人农民们哪来钱?
没钱没关系啊,农业部的负责人栗志新不只是提供种子肥料,还招募佃户,可以为那些愿意来投靠的人提供一份稳定的工作。
不管愿不愿意,小农户终究是比不过栗志新的农庄的,他们在成本上就已经输了。
通过这种方式,这样一来。马林迪的农民就只能和开垦团合作,一些人进入刚刚建好的手工作坊当工人,或者进入黄猛新组建的区联防队做全职队员。
当然,马林迪郊外一些偏僻的村子因为劳动力缺乏。只能采取统一出劳动力的方式来赚取工钱,不然是买不起种子肥料以及过冬衣服的。
虽然这些东西的价钱都还算公道,可再便宜,也都是需要用钱来买的,伊子卓只收华元。当地人虽然也和华商做生意,可手里的钞票实在不多,消费不起。
说到建厂,就不得不提伊子卓的人才招揽计划。
这件事,朱豪可亲自出马,有他在马林迪地区摇旗呐喊。中国人的名头现在还是很响亮,外加高薪的诱惑,几十个技工和教师来到了马林迪的新城报名点,其中甚至有十来个白人。
马林迪城内也有不少白人生活在那里,不过以前就因为战争的关系和华人不太和睦。畏惧于华夏联邦军驻东非部队的武力,他们也不敢为难中国人,但却不喜欢和中国人打交道。
可现在伊子卓摆明了要在马林迪建立永久据点,傻子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所以很多白人也开始想要改换门庭,投入中国人的怀抱中。
虽然马林迪现在还很穷苦很落后。但见到实打实的金钱诱惑后,没有一个人选择离开。为了钱,愿意去苦地方的人多了去了,还不是人人为了金钱抢着去。
有了这些人才,伊子卓在马林迪的事业才算是更顺利了。
除了学校正规化以外。还发展起来了好几家简单的工厂。
从国内订购的机械设备不断送到马林迪后,在金钱铺路欺上瞒上的情况下。小水电站是最先截流发电的。
在工钱面前,非洲工人们爆发出了巨大的力量,干一天活,吃一顿大白面包加黄油不说,还能拿一元五角工钱,算下来一个月能赶得上以前累死累活的干上大半年。
在非洲,许多人每个月的花费也不到五华元!
正是因为如此优厚的待遇,这些黑人移民才积极拥护着开垦团,拥护着伊子卓。
有了电力,其他设备也陆续发挥作用,磷肥厂开始扩大产能,金矿厂也敲敲打打地建了起来,金矿也是马林迪特有的矿藏之一。
说到选矿的人,可是一个外国人,他是德国矿物系毕业的低才生,幸好还能找到金矿,不久后一个极其小型的冶炼厂也建了起来。
不过伊子卓更想找到一个铁矿,金子可以换到钞票,却无益于工业生产。只有建立起铁矿长,一些重工业才能渐渐实现本土化,才算是在马林迪建立了根基。
马林迪是东非著名的棉花种植区,所以建立一家上规模的棉纺织厂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卖棉花的价格和卖棉布甚至卖成衣的价格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