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1章 利益,情义(1 / 2)

极品驸马 萧玄武 1781 字 8个月前

薛绍重新斟酌之后,亲手给武则天写了一份上表,叙述三事。

第一,大周与突厥之间很有可能会有战事发起,薛绍请求朝廷拨送兵马将领前来助战。

薛绍没有点名说要哪些将军哪些兵马,但现在的秋收时分,朝廷能够派出远征的也就只有左卫、右卫和羽林军这三支常驻京城的大军。羽林军是肯定不会轻易离京的,左卫和右卫这两支野战王师现在是武则天的命根子,尤其是在如今朝堂动荡的节骨眼上,她一定不会将其外派。所以这一请求薛绍提了等于是没有提,他也就没指望朝廷那边会派来多少王师助战。

第二,薛绍以“检校单于大都护府长史”的名义,请求提点北方三座受※√wán※√※√ロ巴,.︽♂.$降城的兵马节制权。

这一请求有点“画蛇添足”之嫌,因为薛绍出发时已经是河陇道诸州县军镇黜置大使,本身又兼任了夏官尚书与检校单于大都护府长史,所有与北方军事相关的事情他都能管得着。但是薛绍此行出发是“秘密行动”只有武则天本人知道内情,现在通过上表正式提出请求,实则是为了公开内幕让朝廷上下都予知晓。从而秘密行动也就会变成军国大事。

第三,薛绍请求大周王朝以宗主国的名义,制裁突厥汗国的可汗阿史那默棘连与莫贺达干(也就是谋主暾欲谷),理由是他们在战争当中肆无忌惮的屠杀草原民众,其中包括一万多名汉人。

这第三条,才是关键之所在。

薛绍直接将矛头对准了突厥汗国的最高层。他没有在上表当中阐述详情和理由,从而也就绕开了王昱这一个敏感人物。“制裁”这两个字的意义也很活泛,具体该要怎么做那就由得武则天和宰相们去商榷了。毫无疑问,军事行动会是最后的选择,但也是必不可少的提前预备。

就像以往每次合作那样,薛绍自己让出了绝大多数的主动权,给武则天留下了很大的发挥余地。此刻他心里想的是,如果武则天还能与我保持默契的话,她先会通过外交途径表达大周宗主国的强硬态度,勒令突厥汗国的可汗与谋主对屠杀事件负责,就算不废了他们,也至少要强令他们本人亲自来到神都洛阳,接受大周女皇的训斥与教育。默棘连和暾欲谷肯定不会来,于是就会有接下来更为严厉的警告,乃至最后采取军事行动。

与此同时,女皇还会明确授意在北方进行紧锣密鼓的军事准备,以图一鼓作气收复草原,彻底解决突厥问题。

这些“预料”并非来自薛绍一厢情愿的空想,而是出发之前他和武则天早已达成的共识。

但是上表发出之时薛绍的心里却有了一些彷徨,他总感觉这一次的“默契”不会像以前那么靠谱。他还发觉,这一次武则天之所以那么爽快的答应让自己出手处理突厥问题,实则是想趁自己离京之时削弱“薛氏力量”,为将来的皇权交接做准备。面首张家兄弟像疯狗一样的突然发难,就是武则天这一心迹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随上表一同飞往朝廷的,还有薛绍的试探。

数日之后,上表抵达了京城,递到了武则天的手上。

上表的内容,丝毫也不出乎武则天的意料之外。她以例行公事的态度,将薛绍上表的内容在朝堂之上予以公布。

当场引起了轩然大波。

对许多大臣而言,“战争”这种事情实在是太远遥远,也太过不应该。眼下大周王朝四海呈平好好的,为何要主动滋事挑起争端呢?

所以,主张以外交途径解决争端的大臣,占了绝大多数,其中包括岑长倩这样的老宰相。

于是武则天顺水推舟的做下了决断,派谴司宾大臣田归道出使突厥,先去实地调查一下屠杀事件的真相,顺便给予“强烈谴责”。至于这一事件最终该要如何处理,就等田归道回国叙职之后,再作议论。

然后,武则天也就这样对薛绍给出了批复。简而言之一个字,等。

至于薛绍提出的另外两个请求,派兵增援和给予三座受降城的兵马节制权,武则天都选择性的无视了。

这一上表一批复,时间就过去了将近一个月。

拿到批复时,尽管不在意料之外,但薛绍还是心里凉了半截。

这是他预料之中所能得到的最坏的答复,连三座受降城的兵马节制权,武则天也没有给。

从道理上讲,武则天的做法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她,违备了二人之间先前的默契。眼下薛绍所能做的,就是等,等田归道出使突厥回国之后再作计较。但是,这使得薛绍的心中已经满满都是叹息:政局当中果然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十多年了,我与武则天的联盟因利益始终保持完好;现在,也将因为利益之争而破裂吗?

这让薛绍的心情变得很坏。

他把事情对玄云子说了一说,不求什么点拨和指教,只是憋在心里难受,说出来了舒服一些。

玄云子耐心听完之后,说道:“从神都洛阳到突厥的牙帐于都今山,迢迢万里。田归道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官,但他一路不耽搁的走个来回,至少也得半年。”

“女皇对我,使了一个‘拖’字诀。”薛绍说道,“明知田归道此一行旷日持久,她既不让我着手准备军事也没有召我回京。她只是让我一直飘在丰州边关,手中却无兵权。换句话说,我被搁置了。”

玄云子沉吟了片刻,“这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