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科技推动历史,“帝党”谁与争锋(1 / 2)

我真是大昏君 样样稀松 2325 字 11个月前

朱由校故意等了一会儿,扫视着众人,半晌才笑着说道:“那我等现在便处于草庐之中,身上穿着兽皮草裙,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哈哈哈哈,众人忍不住发出笑声,都觉得可笑至极。

待笑声稍停,朱由校伸出手指列举道:“汉代发明了造纸术,瓷器也是从汉代开始烧制;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造纸术也更加进步,质量更好;宋朝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堪称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元朝发明了彩色套印和木活字转轮排字盘,还有王祯的《农书》……”

声音提高了一些,朱由校朗声说道:“在下所列举的也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但却影响深远,改变了之后人们的生产生活。没有纸,没有印刷术,我们哪有书读,还是用竹简嘛?没有农耕技术的进步,如何养活更多的人,如何有亿兆子民的大明?”

“而这,就是在下所想到的学习物理化学的理由。”朱由校最后得出了结论,并郑重地作出了承诺,“在下正在搜集从古至今的所有发明创造,尽管很多发明者没有留下姓名来历,但却是改变历史、推动历史进步的一分子,应该列于史书。”

“好。”徐孚远用力拍手叫好,引起了一阵稀稀拉拉的掌声。

王季重也颌首称赞,看向朱由校的目光又是不同,待声音停息,笑着开口问道:“沈兄,那张以太张兄应该够资格列名此书吧?”

“当然。”朱由校想都不想便笃定回答,“中华历史上第一个自己磨制透镜,观察到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世界的第一人,如何不够资格?”

张以太脸有些涨红,连连摆手道:“不,不,应该是沈兄列名其上才是。”

朱由校呵呵一笑,摊手道:“可我没有透镜,也没看到微生物啊!”

“光凭物理化学两本书,沈兄也是足够。”王季重带着试探,说道:“而且应该是浓墨重彩地书写一番。”

朱由校再度笑着否认,“在下以前就说过,这两本书是无数前人的心血,只是在下运气好,侥幸得到而已。”

用力摆了摆手,朱由校岔开了这个话题,说道:“告诉诸位一个好消息,朝廷即将推出用人新政。诸位只管专心研究学问,日后做个有品级的科技人才,同样光宗耀祖、青史留名。当然,人各有志,若是真没有兴趣,也不勉强。”

搞科技嘛,不能急功近利。现在大明相比于世界各国,并不落后,甚至在某些领域还要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但在知识传承和教育体系上,大明已经大大落后。

四书五经还是主要的学习内容,科举做官还是主流。书院的数量不少,但教的、学的还是诗词歌赋、锦绣文章,知识面窄且实用性很小。

而真正掌握技能的能工巧匠,多数都是祖传的手艺,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也很难把原理和心得写下来,更有利于技艺的传承。

能说会写的不屑于研究老百姓的谋生手艺,掌握技艺的又缺乏文化知识,甚至多是文盲。

在大明,目前就是这样一种状况,极大地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传承。朱由校要改变,建立科学院就是迈出的第一步。

该说的都说了,朱由校也知道有人会退出。这也勉强不得,人家就不感兴趣,就不是闷头搞科研的性子,一点也不奇怪。

一个月的时间,朱由校赶来也是解除封闭,并看看封闭的效果。愿留者留,愿走者走。

什么,会把知识带走,朱由校对此只能呵呵了。

初中级别的物理化学呀,只是个铺垫。就算学透悟透,也不过是个中学生而已,还能指望他造出蒸汽机?

又和学员们谈了一会儿,朱由校便起身告辞。

不想当老师的穿越者不是好皇帝,科学院是长远的考虑,而眼前还有太多的俗事政务要处理,那才是朱由校的本职工作。

……………………

发展科技,建立体系,这是长远的计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推进改革,兴利除弊,则是眼前的最重要的任务。

没错,最重要!比打建奴、平叛乱还重要。因为这是必须的条件,是胜利的基础。

说得直白一些,党争不断的朝堂、钱粮紧张的财政、贪渎享乐的官员、活得艰辛的百姓,凭这些能战胜利外敌、平定内乱?

后金自叛明到壮大,历史上的大明并非没有机会取胜,但完全被内部的积弊所捆住手脚,最终在内外的双重打击下土崩瓦解。

站稳脚跟才能打人,收回手臂出拳才更猛,身体病怏怏的,还想着跟人干架,脑袋被驴踢了?

现在能压制住建奴和水西叛贼的势头,并不能证明大明已经病愈。

朱由校认为是自己的猛药起了作用,相当于吃了兴奋…剂。一时间生龙活虎,可要是不能找到持续的动力,或是就此满足,结果也不会比历史好上多少。

所以,改革必须继续推进。阻力嘛,不会大,朱由校对此有着绝对的信心。

有人会说,文官团体很强大,勋贵也很有势力,既得利益集团将成为改革的巨大阻力。

可朱由校已经看清了这些阻碍改革势力的虚弱。

你想,一个得到皇帝宠信的公公,都能将文官团体打得分崩离析,并形成了权倾朝野的“阉党”,皇帝还能不如老魏?

想做官儿的人多了,就是什么东林党、楚党、浙党的官员全滚蛋,大明也照样运转,更会有无数人削尖脑袋往前钻,极力争取被团结在皇帝周围的资格呢!

左手印把子,右手枪杆子,乃是千古不变的封建社会用人的硬道理。

想要官位和权力,没问题,只要你听皇帝的话;怎么,想跟皇帝掰手腕,想串联起来阻挠?那也好办得很,罢官除籍还是轻的,抄家流放已是标准处罚。

明有军队,暗有厂卫,又有不断壮大的“帝党”,朱由校觉得再干不过什么利益集团,岂不是连没下面的魏公公都不如?

造反,借他们一百个胆子;串联反对,刚有迹象就收拾,根本不给他们做大的机会。

坐在御椅中,朱由校正翻阅着东厂呈上的汇报。没有大事儿的话,五天一报;可能要出事儿的话,天天上报。

监视的重点便是东林、楚、浙等党的文官,以及各地宗藩和勋贵。特别是在改革中失意的家伙们,更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