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电动汽车</p>
“老彭,你觉得电动汽车怎么样?”</p>
彭胜宇愣了一下。</p>
“您看好电动汽车的未来?”</p>
徐良点了点头。</p>
“内燃机车这条赛道,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了太久,技术和经验累积的太多,我们很难赶得上。</p>
想要成为世界顶级的汽配厂商,最好的办法就是弯道超车。”</p>
“徐总,电动汽车在西方也出现了一个多世纪,它们也有很深厚的技术积累。”彭胜宇道。</p>
电动车虽然是21世纪才真正发展起来,但早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p>
世界上第一辆有记录的电动车是1832年,英国发明家罗伯特·安德森完成。</p>
虽然只是实验室的玩具,但却完成了从0到1的蜕变。</p>
直到1884年,英国发明家托马斯·帕克,在伍尔弗汉普顿制造了第一辆批量生产的电动汽车。</p>
随后,德国工程师安德烈亚斯·弗洛肯于1888年建造了第一辆真正的电动汽车。</p>
可以说,内燃机的汽车和电动汽车几乎同时出现。</p>
进入20世纪,内燃机汽车开始成熟普及后,电动汽车也真正进入了市场。</p>
1897年,瓦尔特·伯塞设计并引入了一批使用电池的出租车,在伦敦街头运营,而纽约市有大约60辆电动出租车。</p>
到1900年,电动汽车占美国道路上所有车辆的三分之一。</p>
这个时期的电动车可谓百花齐放,前景光明。</p>
亨利·福特、托马斯·爱迪生这些大佬都在不断探索退出新的的电动汽车。</p>
但情况在1920年之后改变了。</p>
随着汽油越来越便宜,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电动车腿短的毛病越发显露,1935年后便渐渐销声匿迹。</p>
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汽价飞涨,才引发了人们对电动汽车的新一轮兴趣。</p>
老美的那辆带上月球的电动月球车,更是助长了各大机构对电动车的兴趣。</p>
不过兴趣归兴趣,汽车巨头们还是很明白的,电动汽车这玩意太不成熟。</p>
尤其是电池。</p>
根本撑不起200公里以上的行程。</p>
即便索尼1991年商业化了锂离子电池,也没能改变这个局面。</p>
至于特斯拉,直到2008年才把电动车的里程增加到200英里,也就是三百公里多一点。</p>
“西方汽车巨头在电动车上的积累只是一些实验室的玩具,根本不是成熟的技术。跟他们在内燃机上的积累,天差地别。</p>
这就是我们的机会。</p>
老彭,只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永远成不了真正的行业巨头,只有另辟蹊径,才有追赶上的机会。</p>
汽车领域,电动就是我们唯一的机会。”</p>
说着,徐良拿过一份资料递了过去。</p>
“看看吧。”</p>
“南孚电池?”彭志宇诧异道。</p>
徐良颔首后道:“我收购南孚电池三年多了。</p>
这三年多,它除了巩固在碱性电池上的霸主地位,一直在进行锂电池的研发,目前已经在镍铬、镍氢、磷酸铁锂等电池领域积累了很深厚的基础。</p>
圆柱电池方面南孚已经实现了1600AH容量。</p>
聚合物电池方面,已经实现了400WH/L容量。</p>
笔记本电池方面,实现了2000AH容量。</p>
是全球锂电池领域第二梯队。</p>
不过跟三星SDI、索尼、三洋机电这些头部公司还有一定的差距。</p>
好在锂电池方面的研究,大家都差距不大,即便三星、索尼、三洋、LG这些大厂也没有跟我们拉开代差。</p>
只要我们紧抓住不放,赶上甚至超过他们的机会非常大。</p>
不过仅有电池还不够,电动车三大件,电池、电控和电机,我们都要进入。</p>
可以肯定的说,这三大件将是接下来火炬集团汽配业务未来三十年,甚至四十年的战略核心,火炬集团一半的研发资源都要砸在上面。”</p>
感受到了大老板的重视,彭志宇不由得心中一沉。</p>
一股压力在心底弥漫开来。</p>
大老板看得越重,平时盯得就越紧,一旦干不好,他可是要吃瓜落。</p>
“怎么,没有信心?”</p>
彭胜宇没有隐瞒,点头道。</p>
“徐总,不瞒您说,我对锂电池真的没什么了解,就怕到时候辜负了您的信任。”</p>
“呵呵,别担心。很快我就给你找一个行业大拿过来,由他担任火炬集团高级副总裁,全面负责汽配板块,以及电池业务的研发工作。”</p>
“谁?”</p>
“先卖個关子,毕竟现在人家还没答应。</p>
万一要是拒绝,我可就没面子了。”</p>
“我想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拒绝您的招揽。”</p>
徐良笑着摆了摆手,“你就别捧我了。而且我也不是华夏币,不可能人人都喜欢。</p>
对了,火炬集团新logo的事情有结果了吗?”</p>
“已经设计完成了。”</p>
彭胜宇从包里拿出一张A4纸递了过来。</p>
徐良接过来一看。</p>
整体就像四把镰刀经过一定形变后,组合而成的火炬,简约而形象。</p>
“不错,设计感很足吗,花了多少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