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章 孔子震惊!曾国藩:这于东来莫非也想成圣人?!(2 / 2)

“夫子,这商贾之举,是否有违礼法?”子贡问道。</p>

孔子抚须微笑:“子贡啊,你总是执着于利。”</p>

“这于东来虽是商贾,却深谙‘因材施教’之道。他不但探知其因,更助其脱困,此乃大仁大智。”</p>

“可是学生听闻,商人重利轻义,怎会做出此等义举?”</p>

颜回有些不解。</p>

“汝不观后世之变?这商贾既通晓经商之道,又懂得治世之理。”</p>

“他拆除报警器一事,正合吾‘信则民任焉’之说。若是处处设防,岂不是显得不信任百姓?”</p>

子贡若有所悟:“原来如此。这商人不但给予工作,更给予尊严,确是高明。”</p>

“正是。你看那妇人虽犯小过,却是为母尽孝。于掌柜不但不究其责,反而扶其困厄。”</p>

“此举可谓‘教不严师之惰’,他先教而后诛,当真令人钦佩。这便是吾常说的‘有教无类'啊。”</p>

颜回突然开口:“夫子,这莫非就是您常说的'因其材而笃焉,择其善者而从之'?”</p>

“回啊,你总是最快领悟。这于东来虽是商贾,却能明辨是非,体察人情。”</p>

“他不但解决了眼前之困,更为那妇人谋得长久之计。此等作为,即便是在鲁国为政者,也未必能及。”</p>

“夫子,这商贾行事,可是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相通?”</p>

子贡再问。</p>

“非但如此,他更践行了‘仁者爱人’之道。”</p>

“他不但给予物资,更给予谋生之道。此乃授人以渔,远胜授人以鱼。”</p>

孔子语重心长地说道。</p>

这后世商贾的善举,不禁让孔子想起了自己周游列国时所见的种种民生疾苦。</p>

若是当年的执政者们也能有这般善心,或许天下也不会如此动荡。</p>

“这商贾倒是让吾想起了‘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的道理。待人以诚,方能得人以诚。”</p>

孔子感慨道。</p>

这后世商贾的义举,与圣人之道如此契合,当真令人感慨万分。</p>

这般明达事理,通晓人情的经商之道,或许正是“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的最好诠释。</p>

……</p>

北宋位面。</p>

宋仁宗与范仲淹、包拯立于天幕前,观看着这奇特的景象。</p>

“此商贾倒是颇通民情。”</p>

宋仁宗注视着天幕:“以往朕总以为商贾皆是奸猾之辈,今日一见,倒是让朕改观了。”</p>

范仲淹轻叹:“陛下,臣在知州任上时,常见百姓因贫困铤而走险。若是地方官吏也能如此体察民情,或许狱讼能少上几分。”</p>

“范卿所言甚是。朕记得开封城中常有流民,他们不是无地可耕,就是无业可营。若是城中商贾都能如此开明,何愁民生不安?”</p>

包拯思索片刻:“只是这商贾过于仁慈,恐怕会助长不法之风。”</p>

“包卿啊,你素来秉公执法,可要知道,法外亦有情。这商贾既察其因,又助其困,比那些只知责罚的官吏,反倒更明白‘仁政’二字。”</p>

宋仁宗继续道:“朕最欣赏的是这商贾拆除报警器一事。他宁可信任百姓,也不愿处处设防。这份胸襟,当真令人敬佩。”</p>

“此举确实不凡。”</p>

范仲淹赞同道:“如此待民以诚,才能得民以信。这商贾虽是经商之人,却有治世之才。”</p>

“范卿说得对。这商贾给那妇人一份工作,便是给了她一条生路。若是我朝官员都能如此体恤民情,何愁天下不安?”</p>

包拯沉思道:“这倒让臣想起了陛下推行的‘免役法’,也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这商贾的做法,与陛下的仁政不谋而合。”</p>

宋仁宗感慨万分:“朕常思,为政之道,不外乎安民。这商贾虽是经商,却也在践行这个道理。”</p>

“他不但救人于危难,更帮人谋得长久之计。这般胸襟,当真令朕汗颜。”</p>

(本章完)</p>

www.mbeoge.cc。m.mbeoge.c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