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陈瑾瑜也在,以她的牙尖嘴利,应几句不太中听的回去正合适。“等女科考试结束了,再议此事。”姜韶华到底还是没一口应下,一杆子将此事支到了半年以后。</p>
待去了宁安宫,没等李太后发问,姜韶华便主动张口说起了女科一事:“……我要设女科,是为了选些得用的人在身边当差做事。不过,这和宫里的女官不同。从女科考出来的,是女进士,有正式的官身文书。”</p>
“李家若有合适的姑娘,不妨早些温习读书,做些准备。”</p>
李太后比郑太皇太后委婉含蓄多了,也没有仗着后族身份大肆索要好处的意思,闻言沙哑着声音道:“皇上说的有理。哀家这就打发人去李家传个话。便是皇上有意抬举,李家也得有真才实学拿得出手的姑娘才行。”</p>
这态度就对了。</p>
因为时间地域和读书的限制,第一届的女科选拔,注定了只能在小范围内选人。也根本绕不过郑氏李氏王氏这些庞然大族。</p>
不过,想考中女科,得有真才实学。想直接分果子,那是绝无可能的事。</p>
……</p>
李太后和郑太皇太后都赞成女科,礼部堂而皇之地开会商议细则。这一桩注定了会载入史册的举动,竟没有生出太多波折,顺顺利利地就进入了第二阶段。</p>
从皇庄回宫的崔渡,听闻此事,也大加赞成:“这不就是中央选调嘛!这办法好!”</p>
中央选调。姜韶华默默品味这几个字,不由得抿唇一笑:“看来这事在你以前的地方也不稀奇了。”</p>
崔渡笑道:“那是当然。在我那里,女子自小读书,优秀出众的比比皆是,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都有。女教师女医生女法官女工程师女科学家,各行里都有顶尖人才。”</p>
“你要设女科选拔,其实就是在选女公务员。先在身边听用磨炼,然后放出去做官。她们因为你,才有了走上仕途的机会,对你会格外忠诚。”</p>
“朝堂任用女子做官的风气,至少要二三十年之功。好在我的女帝陛下十分年轻,可以慢慢改变朝堂风气。”</p>
和崔渡闲话,总是格外轻松自在。</p>
在崔渡这里,什么事都司空见惯,不必大惊小怪,也不惊世骇俗。</p>
姜韶华轻笑一声:“朝堂变革,从上至下,总是要简单易行一些。”</p>
“必然会有性情古板或暗中较劲的,拘着家中女儿孙女,不让她们参加考试。”</p>
“这也无妨。第一届女科考试,最重要的是将选拔女子为官一事推行开来。等朝堂有了任用女官的惯例,就会有人贪念这条堂皇官途。以后女子读书,也会成为新风气。”</p>
这就是从上至下变革的好处了。给出让人难以拒绝的好处,等有人摘到了第一批果子,尝到了第一口甜头,自然就有人抢着来吃第二口第三口。</p>
所谓风气惯例,也就慢慢跟着改了。(本章完)</p>
(/29824/29824221/10100319.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