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真的去解释‘知行合一’,苏长安做不到,毕竟前世也就是看多了阳明先生的各种书册,对于阳明心学有所涉猎。</p>
所以与其说是解释,不如说是详细说明一下,而且还要跟前世一些伟人的哲学思想结合一下才行。</p>
至于刚刚的玩笑,苏长安故意的。</p>
国与国,口中的平等或许可行,但归根结底是要有强弱之分,毕竟本身就是因利益及威慑而有的联系,尤其是如今大夏的局势。</p>
我们知道如何灭了高句丽与朝鲜,你猜我们知道不知道灭了你们国家的法子呢</p>
苏长安的玩笑说的就是这句话。</p>
不过皇后娘娘这样一句玩笑话,却是让文会内众人一下子顿住了一下。</p>
下一刻.</p>
文会之内所有大夏人看着坐在那里笑着的皇后娘娘,以及在旁边坐着旁边斜靠着身后扶手,闭着眼睛似乎是闭目养神的天子</p>
没来由的,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p>
二十多天灭两国。</p>
娘娘说是知道如何灭两国所以就做了,知行合一好一个知行合一!</p>
一些人坐着的模样,突然腰板挺的更直了一些。</p>
便是江湖人们,也是一个个怔了下后,突然不再是弄得那般没规矩的看手中诗文,而是各自坐回各自位置,端正坐好。</p>
身为大夏人的那种骄傲,突然出现。</p>
倒是那些西域各国使臣们抿抿嘴唇,一个个脸上突然皮笑肉不笑起来,有些额头之上更是冷汗直冒。</p>
一个个暗自揣测皇后娘娘这话说出来,是不是在警告他们,或者说就是告诉他们,灭他们国家的法子,大夏这边其实也知道。</p>
当时在知道大夏这边竟然灭了高句丽以及朝鲜二国,甚至花了才二十多天时间的时候,所有使臣比任何人都震惊。</p>
毕竟身为他国使臣,他们要想的事情,可就比大夏百姓们要考虑的多太多了。</p>
怎么做到的.</p>
如何做到的!</p>
大夏巅峰时期,也没有这样的战力啊,更别说如今看起来已经恢复了国力,但实际上内忧外患,可就算这样,却是能做到这种事情!</p>
所以他们的受惊程度,可想而知。</p>
而现下又听到皇后娘娘说这样的话,心里更是咯噔一下,胆子小一点儿的,甚至都要直接跪下了。</p>
倒是那名老学者.</p>
虽然惊愕皇后娘娘所说的话,但身为学者,他所想的只是知识的问题。</p>
所以看着皇后娘娘说道:“尊敬的皇后娘娘,我读过贵国的圣贤书,在里面写有一句‘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请原谅我接下来所说的话,您说知行合一,但这不正好与贵国这位圣贤说的话相对而行吗?”</p>
大儒夫子们看着这名学者,倒是没说话,而是看向皇后娘娘。</p>
因为这名学者并未说错。</p>
圣贤所说的意思是,聪明的人自以为是于是行为过激,愚钝的人因为智力不足所以处事不够到位,而贤能的人所作所为超过了限度,没有才能的人更是做不到这些。</p>
知行合一就是,知道道理如何做了,就直接去做。</p>
若是细想,确实有些相对。</p>
实际上这些日子来,关于知行合一的说法,夫子先生们也没少发生过争辩。</p>
其中就有人拿出来过这一段,并且直接表明知行合一的不合理。</p>
学问学问,本就是学与问并行,从来如此,今后也是如此。</p>
苏长安笑了下后说道:“先生可知道‘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p>
学者点头:“也是贵国一名圣贤所言思想。”</p>
苏长安继续说道:“知行合一的前提是格物致知,而且我曾言践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知行合一,比如做菜,将做菜这门手艺做到尽善尽美,色香味无可挑剔。比如建筑,将楼宇亭台建得坚固美观使用,美轮美奂,风雨不倒地震不塌。比如造船,将造船原理吃透,用料坚固,风浪不沉。这便是格物致知,将一件东西一件事情研究到极点,明白其中所有的道理。做到格物致知,方能知行合一。”</p>
听到这话,学者有些异样的看着苏长安,而下一刻开始思虑什么。</p>
文会大厅之内的众人更是一个个低头思虑,有些本就觉得知行合一很好的夫子更是点头赞许,再看皇后娘娘越发钦佩。</p>
又一名学者站起身朝着苏长安恭敬行礼后说道:“尊敬的皇后娘娘,若是依照您所说,用大夏话语,不应当是知而后行吗?”</p>
苏长安闻言笑了下后说道:“不一样。”</p>
这名西域学者恭敬看着苏长安等待苏长安接下来的话语。</p>
苏长安想了下后说道:“我刚刚那些例子可还记得?”</p>
这名学者点头。</p>
苏长安说道:“你若是只知道道理再去做菜,你知道放多少盐,放多少油吗?或是菜的数量这些,即便有明确菜谱让你照着做,可能做出好吃的饭菜?盖房子,你只是知道理论,去盖房子的时候地面情况还有木头那些跟理论不一样了你要怎么办,还有造船,你知道怎么造船,可只知道理论,你真的就造得出船?工具怎么用如何用你知道?”</p>
“只是知道理论就去做这些事情,这是知而后行。弗学,弗问,弗思,弗辨,就会导致知之浅,知之粗,就会导致实践的不准确。知,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笃行,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儒家强调对行为的反省,但反省的前提是知足够博。足够深入,故而圣人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博学才能准确反省,才能对自己遇到的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定位。”</p>
“而这些也就容易出现刚刚说的知者过之这些事情。也因此,知行合一是必须的,我知道的时候做,做好了这‘知’就是对的,错了,那就是错的,再去找正确的‘知’。”</p>
苏长安说到这儿,看到众人有些异样的看自己,想着自己是不是背的太多了,于是改口道:“其实可以这样理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里是知识,你走的路看到的东西这就是践行。而同样的道理,你也不能只是行,而想着从行里面学知识,这肯定不行的,因为夏虫不可以语冰,井蛙不可以语海,三季人不可以言四季,若是知道的太少,就会变成跟夏虫说冰,跟井蛙说海,跟三季人说有四个季度一个道理,在他们的知识范畴里没有这些概念,你说再多也无用。”</p>
“所以必须是知行合一,唯有知道才能去做,唯有行过才有真知,因此知行合一之下,我们这些普通人才会越来越好。正如您两位学者,读书为何,为了博求知识,年少有所愿,所以这一路走来一边学一边行,才有如今模样。”</p>
说了一大堆,苏长安看着下边的人不说话了。</p>
包括牧序,自己爷爷,杨善长,吴擒虎等全部看着她。</p>
苏长安沉默了一下,然后看了眼身边夏凤翔。</p>
注意到夏凤翔依旧闭着眼睛,这啥时候了都,还闭眼!</p>
这样想着,苏长安笑着看向众人,站起身作揖后说道:“今日来的皆是大儒夫子,这些东西,大家其实无需往心里去,当日荀司业拿到那个纸张,也是我偶然想到,所以练字下随手写的,今日所言也是我胡说八道。”</p>
听到这话,文会大厅内众人纷纷沉默,有些学子更是一脸错愕的看着皇后娘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