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兴以前去蓟州做生意,打死了一同做买卖的伙伴,下了大狱,后来被杨雄所救。他出狱后返回家乡,遇到富豪李应,深得李应信任,做了李家庄主管。
杜兴见到杨雄,忙磕头拜谢,述说蓟州一别之后的情景。有了杨雄的帮衬,杜兴也不那么畏畏缩缩了,言语间也显露出一个好汉的模样。
主要人物到齐,晁盖在众将拥簇下登上高台。
台下早就聚集了数千聚集过来的祝家庄百姓。
公审大会第一项:诉苦追责。
早有军兵将祝朝奉和祝虎二人捆绑起来,押跪在高台上,面向台下村民佃户。
村民们都感觉很新奇,心中又暗暗有点窃喜,谁能想到曾经高高在上的祝家父子,竟然有一天会跪在他们面前
李应和扈成两人心有不忍,又暗自庆幸。幸好自己两庄没有主动挑衅梁山,否则跪在台上的怕还有他们两家。
有骨瘦如柴的矿工泣血祝家父子为了开矿隐瞒消息,抢虏人口,十余年有万人枯骨;
有村民哭诉,自己一家被祝家高利贷逼迫,土地卖尽,卖儿卖女;
有奴仆哭诉,自己儿子被祝家兄弟捆在林中引诱猎物,被野兽咬死,不见全尸;
有佃户哭诉,自己一家田地欠收,交税不足,女儿被祝家掳走,至今不见踪影
一庄庄,一件件。
这些村民佃户想起祝家父子每日锦衣玉食,飞鹰走狗,逍遥快活。而他们天天劳碌,却依然吃不饱穿不暖,受苦受难。看向跪在台上的祝朝奉和祝虎多了十分仇恨。
“杀了他!”
“杀了他!”
村民群情激奋。不要说村民不讲情分。当你祝家巧取豪夺,将所有父老乡亲都变成自家佃户的时候,哪里还有什么情分可言
李应和扈成对望一眼,都看到了眼中的震惊,这些泥腿子爆发起来,气势竟然如此惊人。幸好自己两庄对村民都还不错,李应在李家庄有大善人之称,扈成也是老实人,口碑还行。
晁盖道:“祝家父子为了一己私利,造成梁山和村内百姓数百人的伤亡,必须承担罪责!念在祝朝奉老迈,留他一条性命,赶出庄去。
祝虎则是罪大恶极,就地正法。”
杨雄掂着鬼头大刀,再次兼职刽子手,在众人喊杀声中,将祝虎一刀枭首,鲜血喷洒一地。
台下的村民顿时欢声雷动,又摄于梁山的威严,心中惴惴不安。不知道他们家的从军子弟会被如何处置不会也被一刀砍了吧
祝朝奉则是几日内连丧三子,哭昏了过去。
公审大会第二项:收买人心。
收买人心第一招--放人。
晁盖宣布,此次战争起因,皆因祝朝奉父子贪婪、狂妄之罪。与普通村民无关,会将祝家庄、李家庄被俘人员放归。
“天王仁义!”
祝家庄佃户几乎家家有男丁被征召参战,许多人被俘虏关押,听到此处才长舒了一口气,幸好梁山人马不来追究,否则打了败仗,家中孩子哪有命在
收买人心第二招---分田。
晁盖将祝家的地契拿了出来,除了留下百亩土地作为鳏寡孤独的养老田,其他全部分给佃户。
又引起众人阵阵欢呼。跪下叩几个响头,感谢梁山的恩惠。
先辈开垦的田地,被祝家抢走多年,现在转了一圈又回到了他们手中。
田地按人头分配,确定人口户籍,划定地边是个大活,晁盖准备将吴用和那六十三个学子招来,主持分地事宜。
收买人心第三招---发粮。
祝家庄村民按照每人一石粮食、一贯铜钱的标准,无论家中男女老幼,皆可算数。凭人数领取。
梁山共计支出500石粮食,和500贯铜钱。比起在祝家府库内收缴的五万石粮食,十五万贯钱财,只是一小部分罢了。
原本只有千人的会场,纷纷回家去叫人,全村内男女老幼齐上阵,来高台领取钱粮,景象壮观。同时也让梁山军兵压力倍增,只好努力维持秩序。
那些铁矿矿工,每人发放十贯补偿费,十石细粮;愿意归乡的护送下山;不愿意归乡的,梁山负责口粮将养起来,另有任用。这一下又发出去一万多贯钱财,一万细粮。
梁山开辟出十条线来发放钱粮,进行登记。可还是忙到半夜才算结束。
李应和扈陈也算是见识到了晁盖的豪迈,以前只听说晁盖仗义疏财,扈成与杜兴还不太相信。
可亲眼看到晁盖将一万八千石粮食,一万八千贯铜钱分发下去,李应和扈成完全震惊于梁山的大手笔,果然不愧是干大事的人。
“天眼,开!”
晁盖的精神力扫过,一下收割了四千多天命值,剩下的五千多也大都处在蓝色区域,可以慢慢争取。
这次公审大会效果还算满意。
晁盖自然不可能一直在高台上等着钱粮发放结束,他收割完天命值之后,便先行离开。
石秀和时迁过来,向晁盖禀报道:“天王,祝朝奉已经醒了,在后堂与栾廷玉一起为祝家三兄弟准备葬礼。”
晁盖点头道:“密切关注。”
石秀有些不解道:“天王,真的要放了这祝朝奉么老狗也有三颗牙啊,别被他反咬一口。不如等他下山,我半路上将其刺杀。”
晁盖摆了摆手道:“祝朝奉此人已经油尽灯枯,活不过半年了。但是我既然答应了栾廷玉,就必须做到。祝朝奉此人代表的是我梁山的信誉,所以他还不能死!”
石秀和时迁一听事关梁山荣誉,也便不再反对。
晁盖继续道:“祝朝奉不足为虑,而且,他却还有存在的价值。村民虽然有善良淳朴的一面,但同样有盲目、愚昧、自私、排外的毛病。别看现在对我们敬畏有加。可随着时间推移,等他们生活安定,反而会埋怨我们占据此地不走。所以,让祝朝奉这个前庄主活着,对他们就是一种震慑!他们越是害怕祝朝奉回来,越会向我们靠拢。”
石秀和时迁恍然大悟道:“天王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