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月晋阳发生的事,各地州郡大概都已得到了消息。在外人看来,这是大将军利用长公主的权势展开的一场有预谋的铲除异己的屠杀。天子的突然驾崩,无疑更加证实了这种猜测,所以,只要袁绍、曹操等人添油加醋地大肆宣扬一番,大将军和河北就成了众矢之的。
天子驾崩,新帝继位,这两件事我们在明年正月底之前,肯定要诏告天下,接下来可能就是一场血战。河北前年遭灾,元气大伤。虽然我们实施新兵制后,征募了足够数量的军队,但我们却没有足够支撑二十多万大军持续作战的财赋。当然了,这仗肯定要打。为了击败叛逆,守住河北,我们需要上下齐心。
朝廷在正月底之前宣布皇统更迭的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把战争拖到明年五月春耕春收之后。从袁绍等人接到消息,到他们连横会盟,集结军队,至少需要三到四个月的时间。有了这段时间的缓冲,河北不但能蓄积更多的钱粮,还能从容征调和部署大军。
朝廷明年的主要事情是重建皇统,击败叛逆,稳定河北,争取两三年后南下中原进行平叛大战,力图早日中兴大汉。
在这个共识下,大臣们就赵岐大人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开始商讨应对之策。
光武皇帝有十一个皇子,除光烈皇后的儿子刘庄继承大统外,其余十子有九个封王,一个封公。
目前在河北的只有两家。一个是郭皇后所生的东海恭王刘强的后人,今谏议大夫刘琬是其六世庶孙,前太傅刘虞是其六世庶孙,今大司空刘和是其七世庶孙。一个也是郭皇后所生,中山简王刘焉之后,其五世孙刘节死后因为无子嗣,王爵被取消,国除,现在只有庶出子孙。这两家后人都没有合适人选。
孝明皇帝刘庄传位于孝章皇帝,孝章皇帝有两个儿子在河北封王。一个是清河孝王刘庆,他的儿子就是孝安皇帝。一个是河间孝王刘开,他的孙子是孝桓皇帝,他另外一个儿子的曾孙子就是孝灵皇帝。这两家自当今天子驾崩后,已无嫡系子孙。
孝章皇帝还有一个重孙子叫刘鸿,被封渤海孝王。这位渤海孝王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孝质皇帝刘缵,他仅仅做了一年多的皇帝,因称呼大将军梁翼为“跋扈将军”而被毒杀,死时九岁。渤海孝王的曾孙子中有一位年纪九岁的嫡系长孙刘豫非常聪颖,可以做为继承大统的人选。
推荐此子的是宗正许劭。三年前他在冀州任职渤海郡太守的时候,对这个小孩印象非常深刻。
许劭推荐的人,大臣们自然没有异议。
打仗是大将军和北疆诸位将军的事,钱粮军械和征调民夫都是朝廷的事,大家只要分工明确,齐心协力,这仗即使不能打赢,保住河北绝对不成问题。所以在这件事上,大臣们主要商讨各自的分工,尤其是诏书颁布后,出使各地州郡的事。
虽然现在大家都能估猜到未来局势的发展,但谁也不想放弃合纵对抗之策。只要能说服田楷、刘备和袁术,或者这三人中的其中一位,那明年的仗能不能打得起来就很难说了。即使打起来了,河北也有很大胜算。
出使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拖延开战时间。按照李弘的说法,最理想的开战时间是六月到七月。有半年充足的时间做准备,河北完全可以击败叛逆联军,把战线固定在黄河一线,确保河北的稳定和安全。
接下来商讨的问题就很头痛了。皇统继承谁说了算?大汉权柄谁来主掌?本该由天子控制的皇权交给谁?
大臣们的意见非常明确,严格遵从大汉律法,在天子驾崩而又没有确立继承人的情况下,皇统继承应该由辅弼大臣和皇太后共同决定。但这样一来,也就等于承认皇太后在天子未主政之前掌控皇权,这一点又是大臣们不愿意看到的。大汉败亡就是从皇太后主政开始的,要想彻底把后官和皇权分开,看样子只有修改律法了。
修改律法的建议随即遭到了部分大臣的反对,因为这样一来,外朝大臣独揽大权,容易造成权臣祸国。当初大汉律之所以要这样制定,其原因就在于此,皇权和相权必须要分开,以实现权力制衡。
太常荀攸认为,皇太后主政,其实只是大汉败亡的起因,真正的原因是因为皇太后深居内宫,无法天天和大臣们坐在一起议事,皇权于是被皇太后所信任的外戚和宦官所窃取。继而又因为辅弼大臣多为外戚领尚书事,外戚又得以控制尚书台所拥有的部分相权,结果造成外戚独揽大权,祸国殃民。小皇帝长大了,为了夺回被外戚控制的皇权,又任用内朝的宦官诛杀外戚,宦官从而得以假天子之手把持权柄。
外戚和宦官干政,尚书台权重,皇权越来越大,相权被严重剥夺,才是大汉败亡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大汉律法的规定没有错误,错误在官制的设置上。官制上的错误导致了皇权和相权的失衡,给了外威和宦官干政的机会。
荀攸认为,官制还要继续修改,要削弱尚书台的权力,要从官制上杜绝外戚和宦官干政的可能。
然而,刘和接着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皇太后这么小,又不懂政事,又没有自己相信的官吏,她不依靠自己的亲戚和身边的宦官,她怎么发号施令?另外,官制修改的后果,明显对皇太后不利,她不会同意修改。
晚上,情绪已经恢复平静的长公主被请到了尚书台,这最大的难题必须要听听她的意见。
“把这个刘豫立即接到晋阳来。”长公主沉默了很长时间后,说了第一句话。
“我依旧代领尚书事,主掌尚书台,内宫和外朝之间由我来协调。”这是长公主的第二句话。
“官制暂时不要修改了。天下平定了,再谈修改官制的事。”这是长公主的第三句话。
大臣们静静地坐在下面,神态各异。
“如果同意,今天就散了。”长公主站了起来。
“殿下,官制的修改关系到中兴大业……”将作大匠孔融突然跪倒奏道,“臣认为……”
“你不要说什么认为了。中兴大亚,需要齐心协力,但我把相权全部给你们了,你们能齐心协力吗?前几天廷尉府大牢里为什么人满为患?自己回去想想。”长公主拂袖而去。
十二月二十六日,皇后临产。阳安长公主到宫中陪伴女儿。
二十六日晚,皇后难产,母子俱危。
二十七日晨,皇后产下一子,自己因失血过多不治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