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这是一个出路吧。
======================
书评四:门阀世族和制衡之策
在东汉那个时代,门阀世族的影响力无比的巨大,所以东汉的皇帝门不断的倚重宦官,甚至不惜利用党争来打击门阀世族……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时候大家的思想理念,张温看到豹子在西凉肃贪,刚开始张温只是担心引起奸佞和门阀的斗争。但是一旦豹子开始抓门阀世族出身的贪官的时候,他们马上就开始联合奸佞诬陷和阴谋刺杀豹子……
为什么?不是门阀世族缺乏制衡,而是他们把天下社稷看成自己的后花园,自己可以糟蹋,但是别人就不行,哪怕你是天子,你是十常侍,哪怕你是大将军……
西晋,东晋的很多皇帝过的都是白痴一样的生活,不是他们想这样,而是不得不这样……
因为首先培养他的人都是门阀世族出身的,而且以后他的大臣们都是门阀世族出身的。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门阀世族都是不好的,这个取决于门阀世族的掌权集团的方向把握或者说对于利益的yu望程度…
和汉灵帝时期的门阀世族相比,北疆的门阀世族们势力要弱一些,因为少了很多大的门阀世族,他们投靠了袁绍或者袁术,也有的投靠了曹操。但是新北疆的门阀世族里面多了一些因素,像一些以前的商人。
想象一下王家和商人们在北疆刚刚开始的时候,囤积粮食的举动,那时候的北疆多少需要粮食…,想象一下,他们发的那些国难财,有什么时候为北疆考虑过的,他们做的很多事情对北疆是有利的,但是对他们自己更有利…
对于他们来说其实谁主政天下是无所谓的,因为谁都需要他们的人来治理天下。对于他们来说,你是汉是魏是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一样可以掌握权力,一样有这么多利益。
其实这里就牵涉到了一个问题,在那个年代,社会中层的需求量太大,有点供不应求。所以他们手上就有一些筹码,如果你是足够的强势,我就可以听从于你。如果你不够强大,想要我来帮助你,他们你就需要满足我的一些要求。
而且这个社会中层几乎控制了整个王朝的社会经济命脉,皇帝有的只是国库,他需要有人帮他管理国家,制造武器,培养人才等等等等。
所以他们必然缺乏足够的制衡力量,除了军队,没有哪一种力量可以制衡他们,当门阀世族掌握了军队的时候,危险是无限大的,南北朝之所以政权更替那么快,就是因为门阀掌握了军队…
就目前来说,北疆的门阀和长安时期的门阀没多少区别,他们一样的自视清高,他们看不得武人或者宦官贪污,但是他们自己贪污却见不得别人去处理…
再有这次的官制改革事件,门阀希望去限制皇权和豹子的军权,为什么,首先是因为这是威胁到了他们的力量,他们希望能限制这种威胁。他们理解的对天下社稷的危害首先是对门阀世族的危险,对门阀世族有害的,肯定是对天下社稷有害的。其实长公主的做法一样是制衡,依据门阀世族提出制衡的理论来说都可以达到制衡的目的,但是为什么崔烈等人会那么失望?因为他们的权力受到了更多的约束。在他们原来的体系中,其实门阀世族在朝堂上的力量是几乎没什么约束的,他们可以决定这样那样的国家大事,但是现在这一切的决定权回到了皇室手里,所以即使你掌权者在英明,他们也不会认同的。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其实和长安时期没有多大的变化。
门阀世族追求的是用门阀世族的力量来制衡军队,来制衡皇权。但是这个天下的精英门真的就在这些门阀世族里面了?门阀世族里面的掌权者真的就使精英了吗?袁术可以在长安的时候就使袁家的继承人,但是他在长安的表现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吗?除了会耍耍手腕,耍耍政治。
而且真正大的门阀世族的掌权者首先是从家族内的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这一类人的共性几乎都是玩政治高于其他的能力。那些延续了上百年的大门阀大世族,很多都是表面光鲜,内部腐朽,他们的掌权者连自己的门阀都治理不好,还指望他们能治理好整个国家?要不然为什么汉帝国后期贪官污吏那么多,豹子这样的人物都杀都杀不完?
这样的门阀世族在任何的事件中都首先回想自己这一系的门阀世族可以在这一事件中得到什么好处,又有什么坏处,然后才是如何去做。这就是为什么豹子在西凉的肃贪会得到朝廷里面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反对的原因,虽然他的所作所为是利于社稷的,是利在千秋的,但是却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包括皇帝。皇帝支持他是因为首先他收买了皇帝,其次是皇帝需要一把刀…
由此可见,门阀世族,宦官,皇权,甚至军权的所谓的制约是不存在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其中最重要的门阀世族出身的朝廷大员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家族的利益,而不是皇朝的利益。
皇权和军权是需要制约的,但是这个制约不能仅仅局限于门阀世族的力量,而应该是需要有一些真正为天下社稷利益所考虑的一些人和团体来制约。应该在这个社会体系中培养出一个新的中层力量。出身门阀的人也可以加入其中,但是他们加入其中了,就不得参与门阀世族的家务,就要和门阀世族相脱离,只有这样,这些人首先考虑的才不会是自己门阀的利益…
只有新兴的一些武人出身的门阀世族,因为他们从刀山血海里面出来的,知道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会需要动刀子,所以他们还保留有一些血性和原则。而且也因为他们是从死人堆里面出来的,他们的权力是来自于武力而非政治,所以这些门阀世族反而相对来说纯洁一些。
所以在所谓的制衡中的重中之重不是说需要这些势力那些势力的质和功能,而是要让这些能立足于朝堂上的势力都首先考虑天下社稷,都先考虑天下万名,再来考虑自己,考虑自己的家族。只有这样,需要或者不需要制衡才会有实质的意义。
而现在那些脑袋里只想着自己家族或者别的兄弟家族的朝廷大员们,他们自己家里的粮仓是满满的,但是国家想打仗却打不起……
这样的人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献出自己的不法所得,却想着谋求更大的利益…
他们会说子曰,或者老子曰,但是他们的做法和子曰的,老子曰得失一样的吗?
既然所言与所行不符合的人,那么能相信他们吗?他们值得信赖吗?值得托付大权吗?
很明显不能
这就是门阀世族的本质。可以用之于商,但是不能用之于朝堂之上。
这样的人会为了家族的利益而把国家卖掉的。
所以我说他们是一个毒瘤,是有可能会发作的。
其实制衡的本质应该由以下几点组成:
1.首先,所有国民的合法利益应该得到法律的保证。而且法律是皇权和军权都不得逾越。大家可以利用法律的条文来修改法律,但是不得跨越法律。
2.其次,观念的改变:要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家国天下”的观念为:“民天下国家”。“家国天下”的存在,让每个人都有充分的理由先考虑自己家族的利益,然后才是国家的利益,最后才是天下社稷……这样的思想的存在,注定了中国的朝代的更替和国家的更替,注定了天下的不安定。因为存在着太多的超越,和太多的不合理。而掌权者的这种超越和不合理,必将破坏整个天下的平衡,从而导致天下失势,从而“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样的事情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
3.对在朝为官的官员考评的重要项目:在于自己家族或者其他官员家族利益相关的廷议中,其发言的出发点是为社稷还是为家,如果为家者不得为官。
4.朝廷为官者在家族中不得担任职务。
5.为官者要进行家产登记,每一任,一年进行结算考核。
等等等等
利用势力来制衡的方法最后终究会因为势力的分歧而导致分裂。这个分裂可能是国家,也可能是家族,也可能是团体机构
大家都是为了利益而来的
但是其实这个世界上不单单只有利益的,我们老祖宗说过“功名利禄”除了“利”,还有“功”,还有“名”,还有“禄”
我们不能仅仅把着眼点放在“利”上面的。
其实制约和制衡的本意是对私人yu望的制约,是对“家国天下”这种理念的制约,但是基于“家国天下”理念建立起来的制约是简化的,缺乏理论和实力支持的,是脆弱的,是容易破碎的。
有人说,破碎了,可以再建的。但是破碎的代价是巨大的,会导致巨大的文化,技术,思想等等的损失。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2000年之后会远远的落后于别人,因为我们其实一直在进行着“破坏重建,破坏重建”的循环。每一次的破坏都回带来无限的文化,技术,思想的损失。
====================
书评五:
终于到了拨开云雾见太阳的时候了。
因为汉灵帝的一些举动,使得大臣们刚开始想到了限制皇权,但是本质上世族和门阀门对权力的渴望没有重点,所以所谓的皇权和相权的平衡其实就是把皇族和世族门阀门分为几大阵营让他们互相制约。而李弘为了保证自己的手下门的将来,在其中加入了武人……
但是门阀世族,皇权,现在还有李弘表征的武人势力有着太多的难以融合的地方。皇权因为天子的幼小和长公主对于李弘的倾慕,可以说是相对来说偏袒李弘的。
但是门阀世族们不会希望看到自己手中的权力的缩小,对于他们来说所有的东西都只是手段,他们不存在正义或者非正义,他们只认为对自己有利的就可以做,不利的就坚决反对。也可以说存续时间太长的这些门阀世族们是这个社会真正的唯一的毒瘤。他们与你合作是因为有利可图。他们的本质没有变,也真正这个本质产生了中国的一句非常经典的古话“富不过三代”,因为无良的人,总有一天会被愤怒的民众所淹没。皇族都是如此,何况门阀世族。
而以前的北疆为了能整合更多的力量,不得不借助门阀世族的力量,而且给出了这样那样的妥协,因为那时候的他们对于北疆是有好处的。但是他们的本质决定了他们在现在和将来都首先是一颗毒瘤,只是毒性什么时候开始发作罢了。
而现在英名的皇权的统领者和武人以及那些年轻的有良知的文人的有效结合体对于北疆的发展更为有好处。这时候,就要开始首先在政治上驱除一些有毒性的人物。
而为了统和这一切,豹子和长公主必须联合。
其实发展到了这一步,理解豹子的人,即使他做宰相,娶了长公主,都会理解他支持他。而那么反对他的人永远都是反对者,因为他们的野心太大……而李弘太过忠义了,所以就是奸臣嘴里的奸臣。
到了这一步,需要一个强势的皇帝(长公主)来带领年轻的有良知的文人,不反对门阀世族出身的人从政,但是从政的人必须从门阀世族中脱离出来。而门阀世族作为一个或者几个独立的势力必须得到清除。
而李弘做为最大的军事势力的代表者,到了这一步为了保存自己手下将军门的性命,不得不继续长久的持有军权,但是这样对于后李弘时代的社稷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他必须寻找一条出路,而这条可能的出路就是他和长公主的结合,他成为皇族。
这样做,真正为社稷考虑的人是会继续支持的,而那些有野心的希望取得更多的利益的(从皇族手里,或者从武人手里,或者说从不属于自己门阀世族的文人手里),他们就是借着这个所谓的圣人嘴里的谋逆的接口来做一些小动作或者大动作(就像书评区里面很多人的做法一样,拿着圣人的教条来批评你这条不符合,那条有问题,那个也不行,这个也不行)
他们喜欢把事情分割开了,一个一个的来批判你,虽然整体是非常非常好的……因为他们眼中是没有整体的……
大汉的成功首先是在整体上。
在细节上可能或许需要作者以后进一步完美,但是这样的完美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来说并不是必要的,因为我希望看到的和需要看到的我现在就已经看到……那些所谓的完美的东西很多对于我来说是没必要的。
对大汉是如此,对北疆也是如此。现在是到了该取舍的时候了,既然你整体再好,别人也就盯着你的小处,既然该支持的还是会继续支持,是到了把那些有不良用心的毒人们挖掘出来,驱除出队伍的时候了。
废话到此,欢迎大家跟贴。不过对于所谓的教条,我继续忽视
====================
书评六:
从正史看豪强,门阀,大族。
汉末,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非常之大,党人与宦官,以为门阀世族和皇室的矛盾都比较的大。
在大汉分崩前,有过两件事情:
第一件是:中平元年,汉阳人阎忠劝皇甫嵩“征冀州之士,动九州之众,南下洛阳,剪除宦官,最终推翻汉朝自己称帝”。被皇甫拒绝。
第二件是:中平五年,冀州发生的未遂政变,党人领袖陈蕃之子陈逸,南阳许攸,沛国周旌,术士襄楷等于冀州刺史王芬结谋意图乘灵帝重游旧宅之机废帝。
这两件事情,表明党人甚至某些士大夫的眼里,东汉已经不再如“经”中所说的那么神圣了,他们开始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已经开始不把东汉放在脑子里面了。
而之后董卓把持朝政,天下门阀世族以及豪强门纷纷开始自立,割据一方。此时袁氏最早提出所谓的“政在家门”的口号。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依托汝阳、颖川、南阳一带的其他家族和门生故旧,在汉末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非常巨大的力量,如与何进的结盟。然而董卓的入京主政,使得,袁绍和袁术分别出奔冀州和南阳。
袁绍和袁术利用家族影响,在冀州和南阳迅速建立了庞大的势力。这里袁绍集团除了袁氏宗亲,还有三部分组成:一为一同从洛阳出奔得逢纪,许攸等;一为韩馥的颖川老乡,荀堪、辛评、郭图;一为河北豪强,如沮授、田丰、审配、崔琰、牵招、王修。其中就势力而言,河北豪强势力最强。
而袁术也得到了孙氏、下邳陈家,河内张家等的支持。
但是袁术也因为急着称帝而导致豪强反叛,与建安四年病死。
而袁绍因为“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蓄聚”。而导致内部豪强权贵派系林立,最终在官渡因为内部问题而轰然倒下。当然也与袁氏最早喊出“政出家门,想代汉而自立”导致很多门阀豪强不满而离开投奔曹操有关。如颖川之士多投奔曹操。
而曹操集团那,一是自己曹家和夏侯家的谯沛集团;一有因汉献帝而投奔得名士如杨彪、孔融;一是颖川集团如荀氏、种氏、陈氏等等。
相比之下,曹操与颖川集团的关系,虽然出了一些问题,修复的较好。没有如袁绍般自废武功。
而其后的司马氏代曹,本身也是门阀斗争内部妥协的结果。
曹操后期,因为思想分歧不惜杀死崔琰、孔融,逼死逼退颖川的荀氏、种氏,虽然提携了陈群,但是曹魏和世家大族的矛盾开始激化。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氏得颖川世家以及河北士大夫们之助,一步步击败曹爽集团(谯沛集团的延续),从而权倾朝野,直至篡位。
由此可见,豪强、门阀世族、以及士大夫们在曹魏代汉以及司马代魏事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说曹操是领头羊,那么骨架就是这些豪强、门阀世族以及士大夫们。
其势力的强大,可见一般。
这也是为啥,晋之一朝,门阀世族的影响力是何等的巨大。
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利益的结合体,要互相分享利益。
曹魏就是因为太过于打压这些豪强、门阀世族以及士大夫门而迅速被司马氏所代替的。
想想,今天还是没有些大汉的分析。因为我想我还需要再看一遍大汉,以了解细节。
我是一个看过就望的人。学到了我想学的,看到了我以前看不到的,我就满足了。很少去扣所谓的文学表达和细节。
====================
书评七:
从正史看东汉末年政治舞台上的势力变迁:
关于这个势力,先说说其中的几个我认为的名次解释吧:
士族:自认为自己是社会的脊梁和唯一的精英,他们把大汉天子看成自己的木偶,把大汉看成是自己的后院……
门阀:首先有家,然后才有其他。他们一切出发点是为了让自己的家获得更多的利益。
党人:首先有党,其次有族,再有天子,再有国……
文人:有社稷,有天子,有关注民生之心……
武人:保家为国为先,但是也要兄弟义气……
宦官:操纵天子,为己牟利之辈,虽有真心为君者,但谁人又能不被“权”“利”两字迷昏眼呢?
百姓:无奈的为大汉负担一切,但是一无所得……
当然这里面某些个人可能可以同时有几个角色。
比如士人可以是党人,也可能曾经是武人,更可能出身门阀等等。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的精英大部分出自门阀,有其家族内部的成员,也有其家族成员的门生子弟等等。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这个门阀的利益。而不是所谓的大汉社稷。
这个可以从党锢事件中见到其中的一点毛皮。
党锢事件,其起因本就是因为宫中宦官(内廷)与外廷(门阀出身的官吏)之间的一场政治斗争。
终东汉一朝,门阀势力之强,导致皇权旁落,皇帝只有借助宦官依靠内廷,方能与外廷相抗。而史书中的所谓奸佞贪赃枉法之事,贪赃枉法又何止奸佞呢,那些个门阀不知道也做了多少此类之事。要知道,地方上绝大部分官员都是门阀出身。而且要知道历史中宦官中的曹腾是个好人(当然这个貌似和曹操后来做宰相,做史的人对其进行了美化)。
而党锢事件就是矛盾的积累和爆发。最终恒帝利用宦官的力量沉重的打击了门阀的力量,从而使皇权回归平衡。皇帝的话语权也就更大了。
而在此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门阀为了利益的博弈,而结党,纷纷以党人自居,以党人为荣,这本就是置社稷于不顾的行为。再者,到东汉末的时候,全国的土地,不知道多少在门阀手里……
因为有两次党锢事件,到灵帝时,皇权已相对稳固,这时朝廷里面宦官和门阀势力均衡,大家各自在地方上发展各自的势力,而双方共同的贪墨的本质,催生了“黄巾起义”。
借此时机大的门阀,如袁氏,曹氏,孙氏,公孙氏,以及一些皇亲如刘表,刘璋、刘备之流开始借机培育自己的势力。在黄巾起义被镇压之后,门阀已经在地方形成制衡中央的力量。而门阀、外戚和宦官在洛阳血拼的后果,就是西凉武人董卓入京。虽然宦官被灭,新皇已立,但是门阀不愿自己辛苦奋斗的果实就这样被董卓这只麻雀摘走,于是有了其后的诸候讨董……
董卓被灭之后,地方割据之势以成,此时门阀多依附于袁绍,前宦官势力多依附于曹操,孙氏经略江东,刘表和刘璋更以皇亲身份分掌荆蜀两地……
而袁绍和曹操的斗争更像是门阀内部的斗争,于是在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可以轻易的整理袁绍的力量。
曹操与马腾的斗争则像是中原门阀和西凉门阀之间的斗争。
要知道门阀只要自己家族能得到更多利益,看你前景不妙,就有可能出卖你,这也是为什么袁绍和马腾貌似就败了一仗,却从此再无翻身之力了。
当然这也和袁绍内部门阀过多,门阀内部争斗不断,如田丰、诅授与逢纪、郭图还有许攸之间的斗争,导致关键时刻,内乱不止,进而甚至许攸的反水……
而马氏和韩氏在西凉的地位相若,虽是兄弟,当利益有不同时,还是分道扬镳了。
而诸葛亮在替刘备谋划时,所提的,经略荆蜀的出发点并不是偶然,而是荆蜀两地既然支持刘表刘璋这样的皇亲,也能接受刘备这个皇亲。
之后的赤壁是关键,以为赤壁之胜,坚定了孙吴武力抗争的决心,因为既然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就没必要去投降。
门阀其实才是真正的墙头草。
大的门阀,自己举兵夺天下;小的门阀,一家几兄弟分侍几家……
最著名的就是诸葛谨,诸葛亮,诸葛诞三兄弟,分侍孙吴,刘汉和曹魏。
不论天下争霸谁赢谁输,只要有功绩了,诸葛家还是一样的大门阀大家族……
而之后三国鼎力之后的魏蜀吴之间实力的消涨和门阀世族的表现息息相关。魏整合了门阀的力量,而吴一直陷于孙氏和陆氏的内哄,而蜀汉更是没什么得力的门阀……
最后司马代魏而得天下,但是他们靠与门阀的妥协而得天下,也因与门阀的妥协而失半壁江山,乃至失天下……
而真正摧毁门阀力量的是胡人的铁骑,是代胡之后半胡半汉政权的铁骑和其后的科举制度……
而在门阀盛行的晋朝,皇帝就如玩偶一般,帝师出自门阀,帝臣出自门阀,而门阀内部倾轧频繁,而晋也是中国政治文化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光……
而这一切的一切的根源在于门阀的力量太过于强大。
而且门阀带来的灾难还在于,门阀对于思想的禁锢,在那个年代,门阀门以利益决定敌人,攻击敌人的一切,敌人的一切都是错的。
貌似“子曰:以德报怨”就在晋朝被列为道德标准之一,但是全文是“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此可见在那个年代,所谓的斗争,已经荒谬到了什么地步……
他们纯粹为了攻击而攻击,而完全没了所谓的正常的道德观念……
所谓的经史子集只是他们互相攻讦对方的工具。
这就是这本书的历史背景
要知道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一个没有出身的人,要在倾轧的政坛上实现保护自己,保护朋友,保护流民,保护社稷的目的。
他前面的路有多少远?
就像这次打败联军,占据青州和允州,北疆现有的门阀肯定会利用以前朝廷的白条谋求最大的利益。而此次的事变,就是为了为打压门阀寻求一个和理的理由罢了。也为潜在的政治改制做准备。所以这个是完全必须得。
貌似好久没写,今天写的太垃圾了一点,先交差吧。
明天开始分析大汉……
兄弟们少扔点砖头。
明天一定好好码,今天的水平确实不咋的,我自己也有点难为情啊……
离预期的差太远……
慢慢码,慢慢改,争取码出精品来
==================
书评八:
在西疆肃贪前后,豹子一直忙于局部的战争,他所忙碌的只是一个军人的天份。所以都是战争,恢宏的战争,他的很多战争都在接近失败的边缘,因为机缘的巧合,都赢了。这里有别人的轻视,有黄巾对骑兵的不了解。而当他们真正准备好了,又因为张牛角之死,而……
至于西疆战事,有人会说,为什么豹子来了,战争就转机的这么快呢?这其实也是因为一个铁板一块的西疆,各方势力交错纵横,这时候,要打破平衡需要借助的就是外力,而豹子的5万大军明显就是这个外力。
平衡被打破了,大家为了争功,就……
罗嗦了这么多。下面开始进入正题:
在肃贪前,豹子只是一个纯粹的武夫,一个将军。与其他的武夫的区别,就是他作战能力更强。
而在肃贪中,因为为了保护自己人的利益,他开始被牵涉到奸佞、党人和皇帝三方的政治斗争中。他成了一个持节整肃一方的人物……
可以说在肃贪之前,豹子所能影响朝廷的,就是他打的是胜仗还是败仗。
但是在肃贪开始之后,他所能影响到的,就是势力的平衡,谁能更强,谁能更加的打击对方……
于是政治上的补课对于豹子来说再说难免,所以有了李玮。就像广大的读者需要对当时的政治文化历史进行补课一样,豹子也需要补课,而补课的内容直接决定了豹子以后的发展方向和政治观点(当然这里,启蒙的是张纯,一个黄巾大帅,这也是为什么豹子后来可以整合黄巾并且延续黄巾的)。不可的过程是痛苦的,是漫长而烦躁的。但是思想不是天然产生的,是逐步形成的。
所以,后面,长长会有长篇大论,谈论政治、文化、历史。因为豹子对这些需要补课,而很多读者也一样,或者说作者也一样,他也在补课。
而政治是利益的延伸,所以每一次大局上的变化,都会带来可能的利益的重新分配,而这时候,各种政治斗争就会层出不穷。要打仗了,有军备;饥荒了,粮食;打了胜仗,有战利品;打了败仗,有损失;要扩军了,有官吏分配;收复了领土,有土地需要分配、有政府部门需要建立、有很多的官吏需要补充;还有内部的有潜力的青年才俊,世家大族都想抢;……
而这些细微处的貌似微小的政治斗争和利益的分配,对于新派系的形成和派系利益的界定,以及以后政治斗争的目的和可能的手段,都会有着巨大的影响。
所以这些细微处的细小点,是不能被忽视的。因为这是一本真实而深刻的书,他真实在他的发展是顺理成章的,深刻在每一个变故的背后都存在着那么合理的解释。
政治的本质是利益。主流文化的本质是为政治服务的。经学是因为愿意为政治服务,愿意为政治牺牲,所以被立为官学。而人读书,在当时有很多是能起与草木而立于庙堂之间。
在那个年代,百家学术,谁能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分析问题,那么谁就是主流,谁就会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从而受到学子们的追捧。也因而经学才会有所谓的“师法”“家法”这些无法超出的禁锢。而从来这些经学都只有更适合,所以,很多时候,提出这些学术的人的观点,又会真正的影响到政治的走向。
所以,书中的人物会经常的论争学术,会有长篇的讨论和争执。可能或许这些写成外篇或者补充貌似不错,但是我觉得还是写在书里面好。很多人觉的烦冗,想想,今天本来希望看到更往前一步的,结果还是全部在论争……,谁都会有点失望吧……
从河北开始作为一个单独的势力,他必须有自己的理论支持和政治观点。这时候,选择的理论好坏,直接对行政体系,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这个时候,学术政治上的大讨论是不可或缺的,要不然谁知道你这个理论和制度从哪里出来的?天上掉下来?
我想很多东西,如果回头去看,可能就恍然大悟了。原来这样的变化是自然的,是成长的烦恼啊。
我觉得,风格的变化,在于地位的变化,在于接触的阶层的变化,也在于主要斗争方式的变化。
前期是战场,后期是朝廷……
而这时候,主角的成长是非常非常关键的。
而为了主角的成长,貌似猛子大大被了繁琐的名声……
但是这是成长的烦闹,取舍的烦闹和学习的烦闹……
是正常,合理的
能力越大,地位越高,责任就越大,一个大头兵可以不管不顾任意冲杀,一个低级军官就必须顾及同袍生死,一个中级军官就必须考虑团队生存,一个高级军官就必须思量战场全局,一个元帅就必须考虑国家利益,而做到一国实际上的领袖,就必须为天下生灵和历史进程考量了.这也是一本成熟的历史应该有的风格变化.
====================
书评九:
关于主见和制衡的我的理解:
什么叫主见?
作选择题的时候,能选对的就行了。
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建议是好事啊。
三个臭皮匠还顶一个诸葛亮呢……
自己不擅长的科目,让擅长的人去做,这是没错的。
很多时候,你的是对的,但是不是最合适的。有一帮人能帮你把最合适的找出来,这个是没错的。
政权是肯定需要制衡的存在的,缺乏制衡的政权,在主掌权利的势力青黄不接的时候,就会陷入危机。之前的秦始是如此,汉武也是如此。之后的大宋是如此,大元也是如此,大清的青黄不接的代价好像更是惨重……
只是最适合的政策,没有最合理最正确的政策,所以就需要有人有势力不断的去追求去探寻最适合的政策,去寻找最合适的做法。而这就需要有竞争,而缺乏制衡的政权永远缺乏良性的合理的竞争。而所谓的窝里斗,那是属于内讧,是恶性竞争。
更何况,对于豹子来说,他有长公主在手,现在主政的也是长公主。只要长公主不失,那么天下无人能动其分毫。
看到他在大漠的时候晋阳事变了没?
有长公主在,目前,再怎么制衡,只要他自己没有不适合的野心,都对其无效的。既然如此,何必在乎什么制衡呢,你们愿意,你们搞去,只要不影响大业。他培植一个个他觉得合适的势力,团体,让他们去慢慢的形成制衡,这不好吗?
在河北,他先后培植大了俩个势力,一个是洛阳的老臣,然后在接驾天子之后有培养了一个西凉文臣如贾诩等人,这些是和原来的河北士人形成了文人内部的制衡。在超堂之上,只有存在不同的声音,然后大家经过合理的谈论,才能去尽可能的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方案。这就是制衡的目的。并不是所有的制衡都是窝里斗,很多时候内部学术方面的制衡,反而能促使大家更加努力的去寻找最合适的方案。
仗是要打的,兵是要招的,都是要定的,你们想炒,想讨价还价,这个是合理的。合理的讨价还价,可以接受,总比成为反对势力好吧?不合理的讨价还价,那就拒绝了,没话说的。
内部搞破坏的,超出限度了,就没的话说了,屠刀还是不老的。
威信不是要主见来体现的,是靠不断的成功,不断的付出,不断的努力,不断的用心来让别人信服的。
而最合适的总不是那么能想当然就出来的,是需要不断的讨论,探讨,试验,改进,完善,然后再……
而且任何制度都需要不断的变革是适应不断变化的势力和社会结构。
这些都是正常的。
维持一个朝廷上的制衡是必须的。
而相对的军事上的制衡是万万不行的。因为那就是一个分裂的开始……
军人是通过战争,战场来体现自己的价值的。
而文官,是通过讨论,去寻求最合理的方案,这是他们的工作。
所以如果大家都抱成一团去了,都聚集到一个意见下面去了,他们他们就整天无所事事,只需要点头,摇头就行了。
这时候,他们无事找事反而会生事了。
而在当时的环境下,当各自为自己的意见和方案努力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让一个个团体分别是为自己的方案和意见努力反而更现实点。
从总体来说,这样也是利大于弊的。
势力和团体不是一天形成的,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当需要的时候才去寻找,就晚了。
在还没需要的时候,就去寻找了,开始培植了,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说说所谓的“豹子的政治白痴论”
豹子在尔虞我诈那一方面,确实有些白痴,有些太理想化,有些太过于执着了。
但是在大方向上,我不认为他很白痴,反而很有远见。
首先,他很注重保护自己,军权在手,什么都好说,翻不了天。
其次,其次他在朝廷上培育很多势力,有武人的(武人还有各地的),有门阀的(这个派系更多了,有原河北的,洛阳的老臣一脉的,还有西凉的,还有颍川的等等),还有寒门文人的……
还有,一个在无数的尔虞我诈中能生存下来的所谓的政治白痴,真的就是因为幸运吗?
当然了,他的偏执,注定了他的路很难走,很辛苦。
道路是曲折的,另外,书是作者写的,所以说我们还是可以期待一下合理的美好的结局的。
所以说很多时候,听手下的汇报了,争论了,选一个自己认为最合理的就行。
这个就要能力。到最后,这些就是你的主见。
而不是说人云一,你云二,这个叫主见……
人人云一,独你云二,不是天才就是白痴……
但是貌似天才和白痴是没什么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