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流体发电,倒不是常浩南自己创造出来的新名词。</p>
实际上,这个概念产生的时间相当早,甚至可以上溯到电动力学的创始人迈克尔·法拉第。</p>
而第一个与磁流体发电的专利也在1910年于美国落地。</p>
然后……</p>
就没有然后了。</p>
虽然理论很丰满,但在随后的近一个世纪时间里,人类始终没能掌握可靠的、产生高速等离子体的技术手段。</p>
直到21世纪初,人类才第一次建造出实际可用的磁流体发电验证设备。</p>
说是设备,其实由于受制于磁流体的强度和速度,规模和发电功率仍然都很小。</p>
更接近某种玩具。</p>
如果只是这样倒也还好。</p>
毕竟人类第一次实现核能发电,功率也同样点不亮一个灯泡。</p>
关键是,似乎在短时间内都看不到什么取得进一步突破的前景。</p>
总之即便是在行业内,都能没掀起太大风浪。</p>
所以在听到常浩南的回答之后,姜宗霖并没有马上往应用的方向去想。</p>
而是直接开始考虑如何削弱这一效应:</p>
“所以,只要让磁流体不再切割磁感线,就不会产生感应电势了?”</p>
常浩南刚才的提议也正是这个意思:</p>
“没错。”</p>
他点了点头:</p>
“设备磁场和地磁场都是大致与地面水平,且呈东西走向的,所以正常的风洞工作过程其实不会出问题……但在增加那个气体循环设施之后,磁流体的流向就会变化,导致损失一部分能量……”</p>
“其实单纯损失能量倒还好,我是担心你们搞出来的气体流速太快,感应电势差太大,对设备本身造成风险……”</p>
最后这句话,就明显是带着几分开玩笑的语气了。</p>
别说是气流总温8000K,哪怕气流温度真的达到8000K,也不足以完全电离以氮氧为主的工质气体,更不可能达到固体金属那样106 S/m量级的电导率。</p>
如果真那么容易搞出危险,那磁流体发电技术就不至于在几十年时间里都无人问津了。</p>
更何况,风洞本身的安装方式就是严格接地的,哪怕真有个几百上千伏的电压,也不至于真的破坏设备本身。</p>
电话那头的姜宗霖自然也听得出来,当即爽朗地笑道:</p>
“放心吧常总,我们每次测试之后,都会全方位检查设备的结构安全性,保证把一切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p>
“那好,我就等着你们的好消息!”</p>
JF14风洞是当下力学所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常浩南也没有再和姜宗霖谈太多其它事情,例行鼓励了一番之后便结束了通话。</p>
但在放下听筒之后,他马上从办公桌右手边的抽屉里掏出了一个笔记本。</p>
皮质封面已经带上了不少岁月的痕迹,而本子的侧边更是因为经常翻动而几乎被完全染成黑色。</p>
不难看出,已经用了颇有一些时日。</p>
这是常浩南重生之后不久那会儿,从京航大学某个文具店里面随手购买的。</p>
用来记录一些暂时还没有条件进行研发,但以后会有用的灵感或者想法。</p>
他把本子翻开,在一张空白页的最上面写下了一行标题:</p>
爆轰驱动磁流体发电——</p>
磁流体发电的难度,至少90%都来自于如何产生足够速度和电导率的高能气流。</p>
而脱胎于超高速风洞的爆轰驱动技术,则恰好能够满足这一要求。</p>
当然,只能产生最多不超过0.01秒的一瞬间。</p>
想要用在正常发电设备上属于痴人说梦。</p>
但如果……恰好就是脉冲电源呢?</p>
目前最主要的脉冲电源,是以电场形式储能的电容电源。</p>
但电场储能对于大功率中间储能元件的性能要求极高,往往有着极其夸张的体积和成本。</p>
以电容脉冲电源为例,要想达到100MJ以上的储能,那么光是其中的电容器就会相应达到100立方米左右的惊人体积。</p>
并且还是以指数方式增长。</p>
至于飞轮储能、重力储能等机械手段,因为转化效率的问题,上限实在太低,往往更适用于稳态电源。</p>
而无需大功率开关、没有转动部件、可直接向负载传递能量的磁流体发电机,则没有这些方面的担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