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的稍早些时候。</p>
渤海之滨。</p>
一部54K6战斗指挥舱里,来自泉城军区空军地导部队的卢志成上校正一边紧盯着眼前的圆形雷达屏幕,一边时不时瞄向旁边的电子时钟。</p>
他所指挥的地空导弹团早在一周前就从大约二百公里外的原驻地机动到此,并部署了一个加强过团级指挥系统之后的防空营阵地。</p>
一般来说,这应该是算是一次实战化演训的标准起手,后续应该会跟上一轮立足于“未知空域条件,复杂电磁环境”的对抗演习或者射击训练。</p>
但这一次,部队在机动到位之后却就地转入待命状态,一连好几天都没有接到任何新的指示。</p>
直到前一天傍晚,团指挥所才正式接到上级命令,要求他们作为防守方,模拟对抗一个“小型高速弹道目标”。</p>
曾经在肃州参加过S300PMU2交付测试的卢团长知道,这种说法一般相当于一枚短程弹道导弹。</p>
因此,他们从今天凌晨时分开始就进入了战备状态,时刻等待着来袭目标的出现。</p>
这个时候,坐在相隔两个位置以外的团参谋长李吉祥突然转身汇报道:</p>
“团长,接到军区空军通报,目标弹将预计在0847时附近发射!”</p>
随着他的声音落下,指挥舱内众人的精神顿时为之一振,气氛也紧跟着变得严肃起来。</p>
对于反导拦截这件事,各国总体上都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所以在大部分测试当中都会采取明棋方式。</p>
即拦截方会事先获得目标来袭的大体时间和方向。</p>
相当于小透不算透。</p>
像美军在测试拦截洲际弹道导弹时,甚至会靶弹的全部弹道数据提前输入反导系统。</p>
否则,很多对抗甚至根本无法进行。</p>
卢志成深吸一口气,凑到安装在指挥台上的话筒旁边:</p>
“全营一等!雷达开辐射,搜捕目标!”</p>
防空阵地在表面上仍然一片安静,但各个战位上的人员却如同上紧了弦的发条一般,有条不紊地进入了战斗状态。</p>
而卢志成则在稍微犹豫片刻之后,又紧跟着下达了第二通更具体的指令:</p>
“将96L6E2雷达调整至L波段,分担火控雷达的照射压力,同时由64N6E雷达全面接管警戒任务……”</p>
“……”</p>
在去年进行的测试中,实弹射击环节就包括击落两个不同类型的短程弹道导弹。</p>
因此,尽管刚刚换装一年多,但他已经了解到了一些拦截弹道目标的诀窍。</p>
不过,即便如此,实际拦截效率仍然不慎乐观——</p>
问题并不出在雷达,而是导弹。</p>
针对空气动力学目标所设计的导弹往往更加注重动力射程而缺乏足够的初段加速度,即便雷达已经形成稳定跟踪,仍然有相当概率因为拦截弹来不及进行机动而错过来袭目标。</p>
“团长,需不需要把拦截的火力通道数量增加一倍?”</p>
正在指挥系统中规划拦截火力的李吉祥参谋长突然问道。</p>
卢志成先是一愣,接着有些哭笑不得地摇了头:</p>
“增加什么火力通道,今天根本没有实弹射击环节……”</p>
“从通报的发射位置来看,靶弹大概率是一枚短程弹道导弹……根据我的经验,对于这种战役战术类弹道目标,在有战区系统指挥所统一管理的情况下,还是比较容易完成捕获和跟踪的。”</p>
用于要地防空的S300P并没有像S300V一样在设计之初就规划反导功能,不过团一级的83M6指控中心还是专门优化了对于高空弹道目标的截获能力。</p>
这意味着在不发射导弹的虚拟对抗环节,他们通常能够占到一些便宜。</p>
不过,好不容易捞着一次对抗机会,偌大一个团指挥所也不能就这么干等着目标来袭。</p>
因此,几秒钟后,卢团长重新看向自己的参谋长:</p>
“老李,你带着几个新上来的参谋进行一下标图训练吧,模拟一下预警雷达被摧毁或者失联的情况……”</p>
尽管新的军事技术已经把对抗引入了信息时代,但对于军人来说,传统的纸上作业仍然是保守但可靠的选择。</p>
而李吉祥,恰好正是这方面的翘楚。</p>
“是!”</p>
参谋长随即起身,从旁边拿起黑蓝红三种颜色的笔,来到身后不远处的战术桌前。</p>
另外两名相对年轻的参谋也紧跟着凑了过来,准备欣赏自家领导展示的绝活……</p>
“报告,根据弹道计算,目标即将进入截获范围!”</p>
无线电中传来了64N6E雷达操作员的声音。</p>
与此同时,卢志成眼前的屏幕上,也同步显示出了战场管理雷达的搜索结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