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经验老道的于鸿儒,姜宗霖和陈宏的心态显然要简单得多。</p>
直到常浩南一碗水端平的发言结束,二人才意识到,前者根本没准备在这两个方向之间做出选择。</p>
刚一开始,自然也是惊喜的。</p>
只要资源足够,谁不想一步到位呢?</p>
但喜悦的情绪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p>
在于鸿儒退居二线之后,他们毕竟才是真正落实风洞研发的负责人。</p>
而很多问题,并不是单单有了钱就能解决的。</p>
“常院士。”</p>
在常浩南的发言结束之后,陈宏首先接过了话茬:</p>
“我没有针对任何人的意思……但我们过去在JF8和JF10风洞上积累的经验都是基于反向爆轰卸爆技术,而正向爆轰结合激波反射原理属于影响风洞总体结构的核心技术路线,如果要在同一台风洞上同时实现高气流总温和长实验时间,那这个建设周期……”</p>
常浩南的办事速度,大家心里基本都有数。</p>
如果单单造一个风洞就花上个四五年,那恐怕很难满足他的要求。</p>
因此,就连被不点名针对的姜宗霖,都没有马上出言反驳。</p>
毕竟陈宏所说的问题,确实是客观存在的。</p>
但如今项目就在眼前,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放过这个机会。</p>
于是,姜宗霖咬了咬牙,语气坚定地表态道:</p>
“激波反射腔和辅助爆轰段的设计方法,确实还停留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阶段,要落实到风洞上面,还需要更充分的测试数据支持,但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一维燃烧模型在爆轰波条件下的应用问题……”</p>
“常院士您是数值计算领域的专家,应该知道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一维模型推广,进而得到高维解的基本波,所以效率应该会比预期快上不少……我和我的团队保证,一定不给整个项目拖后腿!”</p>
对面的陈宏也不是真的要打压姜宗霖,这会倒也没有进一步落井下石。</p>
只是静静地等着于鸿儒或是常浩南给出反馈。</p>
“JF10风洞目前已经投入使用了六年时间,马上要进入一次例行的维护和升级……”</p>
于鸿儒说着看向陈宏:</p>
“小陈,你那边如果动作够快,那可以把起动激波反射控制,还有激波/边界层污染抑制这两项技术,先放到JF10风洞上面进行几轮测试……等到其它部分的研究取得进展之后,再放到一起综合考虑新风洞的具体设计方案。”</p>
“至于小姜……”</p>
说到这里,他也有点卡壳。</p>
一方面姜宗霖作为自己的亲传弟子,实在不好表现的过于偏向。</p>
另一方面,于鸿儒整个职业生涯都在研究反向爆轰耦合卸爆技术,对于姜宗霖提出的理论只能说有所了解,但实在拿不准具体进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