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2章 飞天(1 / 2)

常浩南嘴上的解释,突出一个轻描淡写。</p>

但就算沈俊荣并不算卫星结构设计领域的专家,但也能想到,这简单的说辞背后,隐藏着何等复杂的计算和精妙的设计。</p>

虽然只是几颗百公斤级别的小卫星,但其中的部分技术,却丝毫不亚于数吨级别的大家伙了。</p>

不过,他也没再细问技术层面上更具体的细节。</p>

一来不是自己的专业范围。</p>

二来……</p>

发射场的指挥控制大厅,说起来好像是很高大上,但其实算是个半公开场合。</p>

虽然不可能随便进出,但包括媒体,甚至一些有组织的参观团队都能进来。</p>

不是深入讨论问题的地方。</p>

“所以……这也是在给以后的中继通信网络做准备?”</p>

沈俊荣一边问了个不太敏感的问题,一边看了看旁边另一块屏幕上显示着的时间。</p>

一时二十分。</p>

就姿态调整而言,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效率了。</p>

“这倒不是。”</p>

常浩南摇头:</p>

“就算是完整的、覆盖全球的中继通信网,主力也会是百公斤级别,最大不可能超过一吨的中小型卫星,本身其实不会面临挠性振动过大,影响设备工作状态的问题。”</p>

“那……”</p>

沈俊荣面露好奇。</p>

“有备无患嘛……”</p>

常浩南说着把耳机放下,站起身准备活动一下筋骨。</p>

青鸾星座的四颗卫星技术指标完全相同,02号姿态调整的顺利完成已经验证了整个技术的可行性,后面三颗卫星无论风险还是压力就都要小上很多了。</p>

“眼下,卫星的主流结构还是中心刚体-挠性附件的形式,但随着航天器功能的不断多样化,结构也迟早要发展到全挠性,比如日本计划在2005-2006年发射ETS-VIII工程试验卫星,就有单边约20米尺寸的可展开天线,几乎已经完全不符合传统构型了。”</p>

“而未来尺寸更大的卫星,则有可能采用像是国际空间站那样的桁架式结构,现在的解决方案是利用黏弹性阻尼杆,实现被动振动抑制,但卫星受制于本身的体量,又不可能有足够大尺寸的中心刚体,单靠被动阻尼器很难满足系统的稳定性需求……”</p>

“……”</p>

总而言之一句话——</p>

以后肯定有用,现在就顺手测试一下,权当是做技术验证。</p>

这个思路,在常浩南搞涡扇10的时候,其实就已经非常熟练了。</p>

涡扇9A整个型号,几乎就是被这么提前鼓捣出来的。</p>

栾文杰作为科工委时代就当过副主任的领导,对此已经见怪不怪,因此青鸾星座的项目得以照常通过。</p>

但对于较少接触航空口业务的沈俊荣来说,似乎还是显得有些激进了。</p>

老爷子盯着屏幕上已经恢复平稳的两张图看了好一会,才算是接受了常浩南的这个说法。</p>

“也好……如果未来我们的空间站也用到桁架式结构的话,或许也需要这项技术发光发热……”</p>

他心里这样想着。</p>

接着又想说点什么的时候,整个人却突然一颤,猛地咳嗽了起来。</p>

这个时候,常浩南才突然想起,上一世在神舟五号任务成功之后,沈俊荣似乎就因为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而住了院……</p>

与此同时,位于大厅一角的媒体准备区域,几名工作人员也已经调试好设备,正一边对着指挥大厅内部测试取景效果,一边等待着下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p>

虽然中间还有大概三个小时的功夫,但却没有一个人舍得闭上眼睛休息一会——</p>

很快,第一名华夏人就将离开地球,进入太空。</p>

华夏也将随之成为全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p>

在这种节骨眼上,别说休息,就连眨一下眼睛都会觉得浪费。</p>

很快,就有一名来自C站的记者注意到了正在交流着的常浩南和沈俊荣二人。</p>

“那边的……好像就是常浩南,常教授?”</p>

“谁?”</p>

旁边的同伴显然没反应过来。</p>

“航空动力集团的那个总规划师,之前拿过菲尔兹奖的那位……据说也是今年院士增选最热门的候选人之一……”</p>

第一个人目不转睛地回答道:</p>

“如果能选上的话,应该是最年轻的院士了……”</p>

后者此时也想到了这个名字,但还是有些不解:</p>

“可是……他也和神舟五号有关系?”</p>

“谁知道呢……他们这些搞数学的,参与什么项目都不奇怪。”</p>

那名记者说着从大衣口袋里掏出采访计划:</p>

“发射任务结束之后,我准备找个机会去采访一下他……”</p>

……</p>

两小时后,京城时间三时整。</p>

随着最后一颗青鸾01星完成姿态调整,整个中继通信星座终于完成了对载人航天任务的适配准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