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整个国家的国防情况,齐泰知根知底。
听到黄子澄的问题,齐泰摇了摇头。
“如果叶希贤还是指望原来的一套方式,只怕这回会让他失望了。”“你认为叶希贤会失败?”
黄子澄不太相信。
齐泰和黄子澄性格不一样。
黄子澄喜欢先易后难。
而齐泰则认为擒贼先擒王。
这是两人的作风造就的不同。
齐泰了解国家兵事,所以在削藩时,坚定的要先拿朱棣开刀,率先拿下硬骨头,不给朱棣留机会。
而黄子澄喜欢谋略,先从势力更弱的藩王下手,以势压人。
最终的结果很清晰。
黄子澄的计划是错误的。
严苛至极的削藩之策,反而让藩王们获得了不少同情,对朝廷的声望受到了打击。
因此才有朱允炆喊出莫要伤我王叔的话,力求挽回自己的声誉。
朱允炆对朱棣有个屁的感情。
最后朱棣造反喊出的口号,颇有些“理直气壮”的味道。
“前些年诸王进京,皇太孙还要向藩王们行叔侄礼,从那时候就已经变了。”
齐泰惋惜的说道。
“这是礼。”
“这是固执。”
两人各自争了一句,随后转移了话题。
“那你觉得该怎么办?”
“还得看圣人。”
“现在燕王的权势已经这么大了,再不加以阻止,真的就任由燕王的权势发展下去吗?”
“圣人心中自有主意。”
“这可不像伱。”黄子澄露出纳闷的眼神。
“等会进去后你不要说话。”
殿内。
朱元璋很少离开乾清宫了。
他斜躺着把脚放入药桶,身前一位极年轻的年轻人,跪在木桶前,脸上满是笑容。
“皇爷爷一点也不老。”
皇太孙身后还有一帮伺候的太监。
“咱戎马一生,锻造了一副好体魄,至今六十有九,睡得好觉,吃的下饭,头脑也清醒。”
“所以啊,咱让你父亲,还有你的那些叔叔们从小练军伍。”
说到一半朱元璋失去了说话的兴趣。
长子和次子的离去,虽然已经过了这么久,朱元璋心里还是有根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不是那么容易消失的。
哪怕朱元璋有了许多儿子,可有些儿子是不同的,是他前半生的回忆。
那半生的奋斗,已经成为了朱元璋放不下的往事。
那些年的事情朱元璋历历在目,记得很详细,反倒是这些年的事,朱元璋记不。
此时。
太医院的老太医进来为朱元璋捏脚,让朱元璋躺下来,齐泰等人便跟着进来。
“燕王在大宁外兀良哈秃的功劳,请圣人示下,当如何犒赏。”
齐泰规规矩矩的问道。
一旁的黄子澄差点就要出声,想到刚才齐泰的交代才忍住。
如果按照以往的作风,例如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对朱棣和朱棣麾下的将士给予了丰厚赏赐。
正是这一次的大犒赏,让朱棣在北平的声望开始起势。
“你们看着办吧。”
朱元璋淡淡的吩咐道。
朱元璋的态度,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
一旁的皇太孙朱允炆低下头,努力保持平静的面容,生怕露出笑容被人看到。
最后。
众人退出大殿。
朱元璋望着皇太孙的身影久久无言。
谁也看不透他在想什么。
朱元璋很迷茫。
皇太孙仁厚好学,但是皇太孙并不是没有韬晦。
朱元璋知道皇太孙对自己的一些政策是不满的。
例如对江淮施行重税,对佛道免税田的标准太高不满等等。
作为守成之君,朱允炆在朱元璋心中是不错的。
三十年严格治理的国家,到了今日,民间需要这样的君主。
只是朱元璋无法肯定,朱允炆是否有做好治理国家的准备,自己离去的那天。
大明能在皇太孙手里继承下去吗。
朱元璋招了招手。
一名太监从盒子里捧出一幅画。
这幅画是锦衣卫派人去北平画的北平市井图。
画里。
夜晚被灯火照得通明。
行人中,有不少穿着各色绸缎的人,轿子里有向外露出脑袋的小姐,还有售卖果品饮料的摊子。
十几名小孩追着蹴鞠奔跑。
挑着担子的小贩,手里拿着拨浪鼓摇着。
几名穿着中华重工工衣的工人,左胸口上绣着的燕子很显眼,这些人脸上充满了自信。
这一切都让朱元璋迷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