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爷先是巡视了北平诸卫,然后往北从密云开始,沿着各府卫所巡视。”
世子府。
葛诚,唐云,余逢辰,金忠,苏观,袁容,朱能,周世丰,徐宁十余人。
成分很杂。
有王府的藩臣,卫所的指挥使,武官,官府的中层官员,勋贵,以及白身。
朱能到底是副千户,虽然同样只听不说,比起周世丰和徐宁的脸色要自如些。
余逢辰对周世丰和徐宁最不假辞色,认为大公子有些胡闹。
“父王想要抓兵权,可靠父王走马观花,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朱高炽不置可否。
“王爷有名分,各家卫所不敢抗拒王爷命令的。”葛诚解释道:“而且不少人曾经在王爷麾下担任过将领。”
朱高炽没有怀疑朱棣在北平府的威信,但是达不到他想要的地步。
未来靖难的时候。
虽然不少的卫所选择加入朱棣,但也有不少卫所保持了中立,朱棣还要大老远去辽东借兵。
这兵借的,让出了大量的实控地盘。
虽然朵颜诸卫终明一朝,总体上服从大明的管理,但是仍然加大了辽东的安隐患。
例如明中末期,左翼蒙古躲避势大的右翼蒙古俺答汗,也就是大明的顺义王。
以至于东迁,顺势吞并了朵颜诸位。
而辽东本就失去了先机,陷入了被动的战略形势,让辽东沦为两面作战的困境,为建州女真提供了征服各部女真,以屠戮手段压服各部,而崛起的机会。
而且因为兵力薄弱,多次以少胜多,靖难之役的大决战太多,损耗的军户太多了。
这都是朱高炽不愿意发生的。
从经济角度来看,对工业是巨亏的买卖。
北平的军户,账册上的正丁有十余万,加上余丁,可以拉出二三十万大军。
如果把这股力量彻底掌握在手中,那么形势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按照历史,这股力量不但有未保持中立的,还有不少加入朝廷的,哪怕是北平城的涿州三卫。
朱棣也是费了大力气,靠着运气才收服,差点成为了对手。
核心的力量,是王府的几百护卫而已。
至于燕山三卫,被朝廷以寻边的名义,调到了辽东。
加上北平行都司是从朱棣手中划出去的力量,特别是归入宁王的营州三护卫。
本是朱棣的老部下,且是野战军。
所以造反后的朱棣,必须要去辽东借兵,不但收回燕山三卫,也要获得营州三卫。
从战略上,陷入了极大的被动。
所以对于朱棣粗略的拉拢手段,朱高炽并不满意,他的计划是碾压朝廷,把伤亡减到最少。
从朱元璋死后,等朱允炆打压了其余各王,把矛头转向北平时,朱高炽就会采用最激烈的手段应对,直捣黄龙
用五年的时间,把北平二司的所有军户都控制在手中。
如果有可能,借助工业吸收人口,趁着秦王晋王先后死去的机会,顺势掌握陕西,山西的底层军户,以商业的名义间接控制。
“上阵父子兵。”
“父王拉拢高层,咱就拉拢低层的军户,控制了军户,就算不服气的将领也翻不了天。”
如何拉拢?
众人露出好奇的眼神。
“熙熙皆为利来,攘攘皆为利往。”余逢辰吊了句书袋子,开口说道:“获得人心无非是以利诱之。”
“而北平都司有二十三卫,五独立守御所,三护卫,合计十四万军户。”
“王府能拉拢上层,却拉拢不了下层,实为积蓄不足,例如一户一两银子,一年也是十四万两。”
而且在余逢辰看来,一户一两银子起不了多大作用。
如果翻倍,一户给二两银子,那一年就是二十八万两银子。
除非大公子把手里中华重工的利润投入进来,可余逢辰知道,大公子开销大,只铁道工工程队吸收的万余军户,每人一年十八两,导致并没有存银。
“只靠钱银买人心,买来的也不过是虚情假意。”朱高炽否决道。
任何事物都要恩威并施,形成一套制度。
例如铁道工程队的一万军户。
光靠工钱,哪怕是高薪,虽然能收获人心,可以让人们认真工作,却无法让人们卖命。
只有保持良好的军事组织,再加上钱银,才能真正形成战斗力,让军户上战场勇猛作战的根基。
没有相应的军事组织,一切都是扯淡,燕王府又不是国家,普通军户谁愿意提头造反。
朝廷才勉强有这个大义。
这是军人和工人的区别。
如果只看工钱,商人和煤场主岂不是有能打的军队,可遍观历史,也没哪个商人养出了强军。
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