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炼制过程中,不时加入清水导致。
后世千禧年前的工艺,早先用水喷淋,后来为了降低成本,改用焦化废水喷淋。
致使焦化废水中的酚、氰和多环芳烃等有毒有害物质释放到空气中,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当下的炼焦炉可没有废水回收系统,自然使用的是清水,环境污染和毒气相比较不大。
不过用清水浇淋,虽然在当今时代,是先进的炼焦技术,可湿熄焦过程也伴随着热量的大量散失,且获得的焦炭质量不高。
所以焦炭炼制厂的出焦虑只有六成。
不过后世在千禧年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又有了更先进的技术,采用了干熄焦方式。
是后世钢铁企业焦炉广泛应用且成熟的熄焦技术,用冷惰性气体对赤热焦炭进行冷却。
不过朱高炽知道归知道,这套技术,自己可搞不出来。
刚出炉的焦炭湿份很大。
后世有一道烘干工艺,如今没有大型烘干技术,需要借助阳光,只此道工艺,后世能节省几天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力成本。
三万斤煤,大概出焦一万八千斤,加上剩余的残渣,煤块,大概要六百筐。
而且因为起焦的过程,要从上到下,没有就近的方便,以及各种注意事项,不是一两日能完成的。
工人们按照自己的工种,忙碌的顾不上别人。
朱高炽见状不再打扰,带着管事们离开了焦炉,主要里面的灰尘可不小。
虽然有遮鼻的布盖住口鼻,时间长了呼吸也沉闷。
到了空地上,取下布罩,呼吸着新鲜空气,朱高炽才觉得人清气爽,感叹道:“车间的环境,还需要改善啊。”
“已经改善过了。”
李二上前笑道:“以前的焦窑小,在地上挖坑,炼制过程中,虽然也会有积水,但积水不多。”
“如今的焦窑大,积水就多了,王师傅想出了在地下铺设一层地室,让积水流淌到地室中。”
朱高炽诧异的看了眼李二,内心有些明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李二主动开口,为王本请功。
以前两人虽然有矛盾,但是技术为王,达者为先,看来李二服气了,也算是变相的向王本服软。
“王师傅有功啊。”
“小事而已,不足挂齿,工匠中也有类似的想法,不能算我的头上。”王本谦虚道。
这句话朱高炽是认可的。
从小作坊到大工厂,生产中肯定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积水问题。
从王本想到的建立地室,本不算异想天开,并且是迟早发被工厂想到的技术。
满足了技术的进步所需要的需求。
有了需求,就有了进步。
正如英国学者感叹,每当生产中,工厂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就会有聪明的工匠想出解决方法。
从小作坊到大工厂,积水问题摆上了台面,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就会想到建立地室。
无数的这种小突破,也就是技术革命,也属于工业革命。
但是呢。
有些技术跨越幅度太大,不是几年,十几年就能摸索出来的。
朱高炽看着小九提着木桶装上一辆马车,桶中装的无色透明的水,和正常的水没有两样。
这些水已经不是普通的水了。
是炼焦过程中,把清水洒入焦炉降温,和焦炉燃烧后得到的气体,也就是氨气。
氨气易溶于水,与清水结合,沉积下来流入到地室,形成了氨水。
王本不懂氨水,以为小王爷是好奇,所以解释道:“用清水降焦炉的温度,可以加快焦煤的形成,还可以防止焦炉裂开。”
朱高炽点点头。
古人不懂具体的化学成分,但是积累了经验,随着知识的进步,人们分析这些现象。
焦炉裂开,就是氨气的原因。
氨气不易燃烧,也不易爆炸。
但是在液氨状态下,高压环境中,满足了需要的条件,就会产生爆炸。
氨气本身不会爆炸,但焦炉中诞生的气体,会撑爆焦炉。
焦炉是土窑,在极端的环境下,会被氨气撑裂开,导致焦炉的损坏,让炼焦失败。
所以古人发现了这个现象。
氨气和空气的成分比例达到六比一,遇到明火即容易引燃,在密封的环境下,还会形成爆炸。
可这是焦炉,炼焦过程中,焦炉中的空气含量,满足不了这个条件。
而且在生产的过程中,不知道是哪位先民,想到了加入清水降温,不但优化了炼焦技术,也意外对氨气起到了稀释作用。
以及在焦窑壁开了风口,因为密度的原因,烟雾会从焦窑正上方的烟囱冒出,而氨气则会从侧方的风口排除。
后人遵守这些先民的经验,解决了生产的问题。
就跟发现氨水施肥一样的道理。
氨水有肥效,可以直接施肥。
人们把这些废水倒入田地中,长久累月发现了土地肥沃,然后开始试着把氨水用来施肥农田。
随着氨水的浓度变化,又会发现要稀释使用,开始摸索加入多少水的效果最好。请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