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把活字制作出来。
得把一个字开分开来。
算下有多少偏旁。
一个字的左侧为偏。
又侧叫旁。
计算一本书里每个偏旁的次数。
是制造活字的关键一步。
计算好之后。
要印刷出相应数量的文字。
张洛虽然在课本里。
学到过活字印刷术在宋代就出现了。
但到了明代还没有成为主流印刷。
原因还是铅活字的使用。
到清朝初期才开始被发掘。
之前的活字印刷。
用的都是烧泥土制成的活字。
这种缺陷太明显了。
印出来的字很容易糊掉。
其实铅字的毛病也不少。
像是铅字印出来一段时间。
就会逐渐变形了。
可是即使会变形。
也比这福建文路。
那本册子上的字好看清些。
至于油墨的问题。
镇海卫周边有些桐树。
看看能不能把活字印刷需要的油给练出来。
五个人忙活了大半夜。
把福建文路上的文字都拆了开来。
张洛用统计学技能。
记下了各种偏旁出现的次数。
弄出了一个记录表。
为什么要拆这些文报。
而不是去印刷更值得的四书五经,圣贤之书。
原因还是,文报上的文章还是更白话一点。
比较适合一般人看。
像是四书五经那般古文一堆。
读书人自己看看就得了。
而且经书的字数过多。
他们这五个人怕是忙活三天。
都结束不了。
肯定还是文报这种日常读物更合适点。
到了第二天上课的时候。
康教见五人每个人都有些精神不振。
有点在昏昏欲睡的样子。
觉得他们怕是晚上都哪里风流了。
张洛五人一边顶着黑眼圈。
勉强将自己的一些问题问了出来。
课上康教谕没有追究什么。
给五人慢慢做了解答。
然后康教谕又出了一道。
四书里面比较常见的题目。
让五人试着解答一次。
五人考试的时候。
康教谕在主台上看着。
五人顶着疲惫写完后。
康教谕当场就进行了批改。
五个学生之中。
最被康教谕看好的张洛无需多说。
解答的很完美。
胡照年纪最大。
书读的最长久。
康教谕能看出胡照字写的不错。
但是对于题目的理解。
还是不够深沉。
这也和胡照从小看书。
没有了解要意。
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有关。
胡照这种情况。
考试的时候要是遇见常见的题目尚能答出。
加上字法优秀,还能加点分。
如果考官出的题目。
比较少众化,内容比较深奥。
胡照可能就做不出来了。
张胜文的脑瓜子比较活络。
但和胡照也有一样的毛病。
对经义的理解不够。
反倒是答题的时候。
老实参合上一点其他的思维。
要是遭遇的考官。
为人比较守旧。
也是很容易落榜的。
魏家弟弟魏安。
有着和张胜文一样的毛病。
老实写着写着。
往不相关的地方写去了。
五人中除去张洛。
魏家老大,魏康的水平算是最突出的。
解题思路比较优秀。
文章格式也很标准。
虽然也有点心学思维在里面。
但是能收得住。
把笔墨都用在解题上了。
最后康教谕又看了看张洛的卷子。
初步文章很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