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晏 处境尴尬的才华和美貌(1 / 2)

(),

何晏的母亲是个美女。虽然死了老公又带着一个大儿子,可是选官“唯才是举”,娶老婆“唯色是娶”的曹操依然把她娶了回来,宠爱有加。儿子一般像娘,不奇怪的,何晏是个帅哥。面白如粉,甚至走在水边也会望向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欣赏一番。

本来,长得好又白在魏晋是件很吃香的事情,可是何晏在历史上的名声极差:年轻的时候参与文学青年非法集会散布反政府言论,被他侄子辈的魏明帝给禁锢了不给做官。好不容易把魏明帝熬死了,曹爽上台,何晏被重新起用,却又在组织部长的位置上搞任人唯亲、拉帮结派、打击报复。曹爽倒台后,何晏又两面三刀,觍着脸拍司马懿马屁。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夺权,曹爽伏诛,司马懿让何晏治曹爽同党的罪。何晏极尽坚壁清野之能事,揪出来一堆人,但司马懿总说还少一个。何晏羞愧又胆怯,战战兢兢问道,难道说是我吗?司马懿这才点头。后人读到这段,仿佛何晏的猥琐也粘在书页上,恨不能皱着鼻子甩开书,揩着手指,大喊,恶心死了。

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讲,历史,大多是猜测,剩下的,是偏见。历史学家的价值判断如同一把最尖利的剪刀,在一个人错综复杂的遭遇里裁剪出他笔下最符合他好恶的形状。

假设,我们换一种“裁法”,也还有另一个何晏:有名的哲学家,一个真诚的朋友,以及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的政治改革者。

何晏曾经注释过《论语》。古往今来,论语的注本肯定比穿越小说多,扔到长江里就算不断流,江水大概也得上涨好几米。只是到如今,在辑录了各家注疏的刘宝楠《论语正义》里,言必称何晏《论语集解》如何如何讲。

本来,我们还应该能够看见何晏注释的《老子》,他对自己的这部书很有期待,毕竟文章千古事嘛。可是,他年轻而又才华横溢的朋友王弼一次无心的拜访终结了这种可能。王弼与何晏的初识是很典型的魏晋式的,那时候王弼是名不见经传的十几岁少年,何晏是人到中年的皇亲国戚兼权倾朝野的组织部长。可是何晏家的大门却是天天为有才华的人开着。

当时何晏正在为一场辩论做裁判,王弼恰巧进来。没有寒暄,何晏劈头就问,我看这个道理已经讨论得清清楚楚,不能再深入下去了,你说呢?王弼没有回答他,只是坐下来,顺着刚才的论点又阐发一层。正当满座就要喝彩的时候,王弼又开始驳斥自己刚才的论点。这样双手互搏了好几回,满座倾倒。

何晏十分激动,从此王弼成了他一个常常来往的好朋友。

本来可成一段忘年之交的佳话,可偏偏王弼要跟何晏抢生意:王弼也注释《老子》。而当天才横空出世的时候,才子就变得如路上灰尘一样啥也不是。当何晏看见这部书的时候,心里一凉,头一次尝到了绝望的滋味。王弼的注释用一个“无”的理论把老子和儒家给贯通了起来,完成了本体论和可感世界的联系。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是一条“下降之路”。中国的哲学从来少本体论的探讨,尽管王弼的这套理论也许只够得上前柏拉图时代的水平,但是在中国却是唯一而划时代的。而何晏悲哀地发现自己辛苦了半辈子的注解其实只是管中窥豹、盲人摸象。

当朝大佬、吏部尚书何晏要想把王弼的文章据为己有甚至整死他还不是小菜一碟!反正古代也没有著作权!更何况,文坛如战场,诽谤中伤,暗地里整死个把对手的事情,文化人玩起来还是挺得心应手的。只是,这个实心眼的何晏居然把自己的书一把火给烧了。他只愿意把最好的东西署上自己的名字,如果注定是个次等的作品,他宁愿从没有人见过它。

尊重是何晏的信仰,亦是整个魏晋士人群体的信仰。自尊亦尊重别人,无论和他进行学术辩论的是名不见经传的王弼还是早已扬名天下的夏侯玄,对于何晏来说,他们都是平等的,无论对方的论点怎样挑衅了他,学术辩论,只能以理服人,别的手段,连想也不该想。

何晏接待过有名的算命先生,管辂。那时候何晏已经几近败亡,听说管辂善解梦,就问他,我梦见好几十只苍蝇停在鼻子上,怎么挥都挥不走是怎么回事?管辂不屑地大喇喇道,鼻子是天中之山,现在苍蝇停在山上,说明位高的人要被颠覆,处事轻薄的人要完蛋,你得小心做人啊。这话等于是咒何晏死,当时也在场的邓飏一听就发飙了,说,你胡扯蛋!何晏却制止了邓飏,客客气气地请他明年再来算一次。他并未心存芥蒂,之后果然还和管辂探讨过好几回哲学问题。

何晏待人尊重几乎开启了魏晋的一代风格。于是你看见十几岁的王戎参与同父亲一辈的阮籍、嵇康的辩论,看见殷仲堪将擅长清谈的要饭和尚康僧渊奉为座上宾。这个最注重门第的时代,却又是最缺乏世俗门槛的时代,理性成为评断一切的标尺,有理不惧年少,不惧身贫。

而何晏的这种尊重,来源于他的骄傲——如果我不能够在道理上战胜你,我还可以笑着对你说我输了。对于后来人,这也许叫做虚怀若谷,但对于何晏来说,这是一种孤独,因为孤独的高傲。

何晏的孤独也许是高处不胜寒,但更多的,是来源于年少的敏感和因为太多自卑而造成的极度自尊,他总是想做最好的,无论是学术还是做人。

小时候,作为曹操“假子”的何晏混在曹植曹丕一帮正牌公子间,频频参与曹操举办的公款吃喝。对于曹丕他们来说,老爹赚钱儿子花,是天经地义,可是在何晏这里,却是嗟来之食一般,是靠着他娘的美貌享受富贵,很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少年过早成熟的自尊让他如坐针毡,拒绝了曹操把他认作真儿子的提议,却更加要表现出自己的出色,为自己赢回一点尊严来,证明他有才华、有抱负、有机会,获得地位根本不需要靠老娘。

可是何晏的想法完错了。出色有时候只是地位的附属品,对于身处上位的人来说是锦上添花,对于命比纸薄的人来说就是杀身之祸。所以老子说要善柔,要装,要“知其白,守其黑”,有七成要装出只有一成的样子。年轻、漂亮又自尊心过剩的何晏不是不懂,只是不能忍。

没什么悬念的,强出头的结果常常是强极则辱。就像是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写的,被休回娘家的白流苏每每在舞会上打扮得最光彩夺目,因此遭姐妹们嫉恨,何晏的出色也遭遇了曹丕们的联手抵制。

曹丕是个有点公子哥儿脾气的主,偏偏何晏又总是处处与其争风,于是曹丕常常白眼一翻,轻蔑地点点下巴,叫何晏“拖油瓶”,当了皇帝之后更是不想理睬他。好在,曹丕时代,所有曹氏兄弟都不得待见,何晏受的那点委屈也就不那么明显。

但到了曹丕的儿子曹叡手里,何晏更受到与辈分不相称的狎辱:曹叡听说何晏长得白,有人说是天生的,也有人说是他天天扑粉,人造的。于是曹叡就大热天的请何晏喝胡辣汤吃馒头,吃得何晏汗流浃背。何晏擦汗的时候曹叡使劲盯着他的脸,一眨不眨。可是,何晏从容地擦汗,脸色慢慢透出皎皎如月的胭脂色来。

虽然年纪差得不大,但是曹叡明目张胆调戏的可是他叔叔。明珠玉石在庙堂之上是国之宝器,但在风月场里也只是“血色罗裙翻酒污”的道具。因而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处境尴尬的才华和美貌有时候比平庸更容易惹来侮辱。

虽然偶尔调戏一下长辈,但是总的来说,曹叡心肠不坏:他给了何晏一个驸马都尉的闲缺(何晏娶曹林的妹妹金乡公主为妻),主要工作只是做诗词歌赋赞扬太平盛世。何晏虽然不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发挥才华,但本职工作做得还不错。他在这时期写的《景福殿赋》流传至今。

可究竟是不甘心。二十出头,血气方刚,对于有才华的人来说,世界都可以踩在脚底下。何况两代君王的作为耳濡目染,魏明帝时代国家又动辄地震、日食,不太平,何晏无法抑制他经世救民出人头地的愿望。再加上曹叡基本沿用他爹的那套人马,对于何晏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执政者的保守老化无疑是政治改革最大的由头。

可是他手上没权啊。一个靠裙带关系得来的关内侯根本不管用,于是他自然而然地跟锐意改革的小青年们一拍即合,日日集会,天天吐槽朝廷上那帮挥舞着礼法大棒的当权派们。年轻人总是习惯对他们的上一代嗤之以鼻,不管上一代曾经多么新潮过,在这一代人的眼里,他们都是老顽固。这帮青年有夏侯玄、荀粲、邓飏,都是文化人,都是吸收了崇尚自然、行止自由的新思潮的年轻人。他们从时政说到人才,讨论选拔人才的标准,话里话外不点名地指摘当朝大佬们缺乏“资质”。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汉末清流让政府头疼的“民间政治团体”又复苏了。文化人太自由的时代就这样,想法多又有蛊惑性,议论的主题总不离当下的政府不够好。无奈,不镇压就得到处灭火,曹叡颇有法家的铁腕,以“浮华交会”的名义,把这帮人通通赶出朝廷去,闲差也没得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