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孔颖达代父收徒(2 / 2)

陈宵贤说的十分激动,可孔颖达等人还是不懂,于是,陈宵贤接着解释到。

“教书育人,其实就是要让学子们养成良好的三观。站在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层次,去看待问题,也就是培养学子们换位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们的内在思维。

人生观是什么?不就是人对活着和生存的定义吗?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来秦家庄之前,很不屑这些庄户之流,甚至是教庄户的孩子们读书,我觉得不耻,因为在我的观念里面,就算他们识字又如何?

最后,没有举荐没有科考,无非就是能识文断字的庄户而已,最终什么都不会改变的。

但是,这就是秦相公又说过的阶级目光,也就是鼠目寸光。我比庄户们多了什么?不就是多了一点识文断字的能力吗?但是呢,庄户们会把自己家积攒的,舍不得吃的鸡蛋、白面,做好了送来给私学的先生们吃,起初我还觉得难以下咽,现在看来……我是打错特错了,我陈宵贤不配为人师表啊,不配在私学里面教书啊。”

陈宵贤说到这脸色通红,“因为我自己都没有养成良好的三观,我自己都没有形成一个判断事情价值的标准,我忽略的其实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啊……秦相公,我想在闲暇之余去劳作,走近田间地头,去看看这群生我养我的庄户们!没有他们辛勤的劳作,哪有我们的吃饱穿暖?”

每个人对三观的定义是不同的,就好像孔颖达的理解就不一样,他想整合儒学,想要把圣人之言搞明白,可圣人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不需要在进行大量的注解的,所以,孔颖达认为,直接把圣人之言,翻译成白话文就好了,越简单才能越深入人心。

而其余几个人,也像是顿悟了一样,尤其是周桦骢,以前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为官,真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官,可现在周桦骢知道了,做官是什么?圣人之前就说了,简单明了的四个字:为民做主!

“孔师,学生觉得,您之前所说的不成熟的想法,已经逐渐成熟了。”周桦骢对着孔颖达说道。

“长青,我的父亲孔安,勉强算是我半个老师,他一声没有传人。在弥留之际,想让我帮他找个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