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皇帝三十多年的皇帝生涯中,包括还在河东王府时,可能找出无数例子来证明,刘皇帝并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
早年的时候,或许还能压抑本性,在面对自己信任、看重的人,还能保持着虚伪的谦逊,释放出温和与善意,装模作样地当一个圣主明君。
但是,皇帝当久了,国家太平了,天下安定了,习惯了高高在上,习惯了乾纲独揽,过去的那份谦怀正在不断远去。
对于刘皇帝而言,任何人任何事,都需要一个信任的基础,但如今,能够获得他信任的人,实际上是越来越少了。
连魏仁溥都能猜忌,那还有谁能让他掏心掏肺呢?过去,刘皇帝与魏仁溥、与王朴、与慕容延钊、与柴荣这些文武大臣之间的关系,堪称佳话,是君臣一体、和衷共济的典范。
但是这些人,都陆续故去了,同时,这些人,对刘皇帝,又是毫无保留的敬重与忠诚吗?刘皇帝自己都不信,关键在于,刘皇帝处在那个位置上,而这些人,需要依靠刘皇帝,实现人生价值与理想抱负,这是个互惠互利的关系。
哪怕是杨业,他对刘皇帝,也属于一种忠诚与敬畏兼具的状态。过去暂且不提,但如今,如果采访杨业的内心世界,那他对刘皇帝的感情,敬畏也占据绝大部分。
这就是刘皇帝,一个逐渐走向独夫,走向孤家寡人的帝王,一个被权力同化得极其彻底的政治生物。
可以想见,没有符皇后,没有太子,刘皇帝的晚年,怕是难以看到什么光彩,陪伴他的,或许只有孤独与阴冷。
就是这些年始终得宠的小周宜妃,在那你侬我侬背后,也从未走进过刘皇帝的内心,再得宠,她也只是刘皇帝的一个妃嫔罢了,如果一朝失宠,与周淑妃的结局或许也不会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对刘皇帝而言,刘旸的作用已经很特殊了,与朝廷大局而言,就更加重要了。就拿已经在朝中持续了数年之久的赵卢党争来说,刘皇帝很少亲自下场,但为了朝廷的和谐稳定,刘旸这个太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少为人知了。
虽然不喜卢多逊,但在朝堂上,刘旸还是竭力维持着一个平衡的局面,协调关系,赵卢之间的“官司”,也往往由刘旸摆平。
拿赵普来说,他这个宰相,已经当了十五六年了,这在刘皇帝当国的情况下,实在有些令人咋舌,不提其他,看看乾祐年代大汉的宰相们是怎么走过来的就知道了。
但赵普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刘皇帝如此信任,愿意也敢把他放在首相的位置上这么久?仅仅是因为他出众的治国能力,因为他会迎合刘皇帝?
显然是不可能的,天下不会因为缺了一个赵普就无法运转了,朝廷也不缺宰相之才。刘旸这个能够担当大任的太子,也是刘皇帝的一个保障。
在刘皇帝眼中,有刘旸在,就不怕赵普掌握的相权威胁到他的皇权,有赵普在,同样也不怕刘旸这个太子逾越,这也是一种制衡。
当然,会造成这样的局面,也因为刘皇帝是越来越倾向于稳定与安全,如非必要,也不愿意轻易改变。
但是,无法否认的一点,就是太子刘旸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二十年间,大汉稳定向前发展的同时,上层已经开始固化,形成固定的阶级与利益集团,其根源,或许也来源于刘皇帝本身思想的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