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当然要给陶睿升官,不但要升,还要大升特升!
陶睿帮他的何止一点半点?他从前以为自己在位几十年,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这辈子已经值了。但陶睿让他在有生之年看到大周朝人人饱腹,再无饿殍,他做梦都能笑醒。
还要讨债填充国库、整顿土地、铲除狼子野心的萧家。
他若不好好嘉奖陶睿,那就等同于忘恩负义了!
皇帝给陶睿升官前,丞相特意进宫劝他,“皇上,臣知道您喜爱谨之,看重他,他确实才智过人,是难得一见的栋梁。但臣担心,他如此年轻便位居高位,凌驾于万万人之上,将来漫长余生,他会知足吗?萧太师刚倒下,如何知道他不是另一个萧太师?”
皇帝笑道:“朕记得你对谨之很是赏识啊,怎么今日又来拦朕?”
丞相说道:“赏识归赏识,担心归担心。正因为臣赏识他,才更盼着他好,希望他慢慢来,多些磨砺。臣也是从他这个年纪过来的,年轻时最容易志得意满、骄傲狂妄,迷失了心智。谨之他以前可是个纨绔啊。”
还有个原因他说不出口,却是最担心的。
那便是功高盖主。
自古以来,功劳太大的臣子都没有好下场。太得民心的人也没有好下场。天下江山是皇帝的,君心莫测,伴君如伴虎啊。
然,君臣相伴多年,他的心思能瞒过皇帝?皇帝看他一眼就能猜到他的未尽之语。
皇帝叹道:“你可知谨之是朕求来的?”
“求?”
“不错。谨之最开始便向往简单的田园生活。他的诗词琴曲,无不透露着这一点。是朕留下他,让他为国效力,做他能做的一切,让大周更好。如今他做到了,且还在继续努力,朕怎能猜忌他寒了他的心?”
皇帝看着丞相,笑了下,“再者说,朕信任谨之,他是真正对权势毫不在意的人,也许什么东西都不会让他迷失心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朕欲让谨之和你共事。今后你为左,他为右,相处多了,你就会发现,今日的担心没有必要。”
丞相对皇帝如此信任陶睿有些心惊,他看出皇帝心意已定,便不再多言,开始做出调整和准备。
皇帝很快封陶睿为右丞相,原来的丞相为左丞相。本朝以左为尊,陶睿的职能比左相略低一点,但也只是一点。
陶睿以十九岁的年龄,成了数百年内最年轻的丞相!
与众臣的震惊相比,陶睿那份宠辱不惊的淡定样确实令人佩服。就连丞相都不得不承认,他在这个年纪真做不到陶睿的程度。也许陶睿真的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既然皇帝给出了信任,那么他也愿意给。
皇帝又赐给陶睿一座更大的府邸,位置离皇宫进了很多,更赐了很多金银财宝,一时间陶睿在京城风头无两。
陶家搬家那日,整整一个车队运送家中物品。有人眼尖,发现最前面那车露出来些许边角,看着竟像是农家人用的东西,不由地嘀咕起来。
刚巧旁边有个人就是西山村跑来看热闹的,兴奋地给他解释,“那是我们村里人送给陶金哥的贺礼,三年前他们离村时送的,没想到他们还留着呢,看着就保管得好,还在第一车。诶呦,回去我得跟大伙儿好好说说,陶金哥他们是记着乡亲呐!”
听见的人都很惊讶,留着乡亲们送的东西?说实话,大富大贵后,这些“破烂”通常都会扔掉,或丢在仓库一脚吃灰,没人重视的,但陶家明显非常重视。
即便陶金他们已经开了欢喜楼,财富不知翻了不止百倍千倍,却还如此珍惜乡亲的心意。只这一点就令人对陶家好感倍增。
车队前面还有几辆载人的马车,福喜就在其中。她已经很久没见过这样的热闹了,忍不住掀开帘子往外看了两眼。当然,她先戴上了面纱,如今身份不同,她已经学会注意很多事,不让外人嚼舌根。
就这么一下子的工夫,挤在街边人群中的萧淑云正好看到她。
那次赏花宴似乎还近在眼前,福喜依然是那个福喜,甚至从三品官的妹妹变成了丞相的妹妹,更没人敢惹了。
而她呢?
她全家都已经是平民百姓,其中有半数还获了罪,要不是萧贵妃在宫中求情,萧家都未必能保下这些人。
陶睿参十八人的时候,她就被祖父好一顿训斥,禁足在家中;等那十八人救不出来又牵扯到一百余人的时候,她被向来宠她的母亲掌掴,震惊气愤对陶家异常怨恨。
接着萧家就倒了,二皇子也倒了,萧贵妃也变成了不受宠的萧妃。
她都没反应过来,她的靠山就全没了。作为引发一切的始作俑者,所有萧家人都不待见她,她从那个娇纵任性肆意妄为的小姐,一下子变成人人怨恨厌恶的人。
她甚至没一个人可以求助。
她有个定了亲的庶妹,因男方只是个七品小官,她向来是鄙视看不起的。结果萧家出事之后,男方有情有义,将那庶妹接了过去,虽没热闹的迎亲,却是有婚书明媒正娶的。那庶妹将来还会留在京城,做一个七品官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