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虾仁猪心(1 / 2)

大本堂外。

鼻尖靠墙的岷王朱楩听着里面黄子澄争论声。

全程撇着嘴。

神情不屑。

“酸儒一个!”

“姑且再忍你个一年半载,等俺明年去陕西岷州卫就藩,这辈子再也看不到你这老货了!”

到了封国就没人管啦!

朱楩想想都有点小激动,兀自哼起小曲。

“你这混账又被罚站了?”

身后传来威严而又熟悉的声音。

朱元璋不知何时站在朱楩身后。

“爹”

朱楩转过头来,换了一副委屈巴巴的神情。

为了考察皇子皇孙们读书,朱元璋经常出入大本堂。

今天,他一来就看到了罚站的朱楩。

你大哥尸骨未寒,居然还在那唱小曲?

朱元璋上去就是一脚:“混账东西,继续面壁!”

“噢”

朱楩贴在墙上,哭丧着脸应下。

朱元璋没再理会他,站在窗户外,像班主任一样,偷偷观察。

这种事他没少干,有着丰富的经验。

若是被发现,朱元璋会一本正经的进入课堂,发表几句勉励的话。

如果无人发现,就当无事发生。

顺便听听课,学点东西。

起码不会再为自己文化水平低而唏嘘感慨。

更不会留下没读过书的遗憾。

里面还在争论。

关于韩信对错,九位藩王,支持一半一半。

其实这个课堂小故事里,问路斩樵的韩信就是典型的杀伐果决。

朱元璋的行事风格如此,作为儿子们习惯了这种操作。

而黄子澄是相反的,是君子形象。

因为他是先生,喜欢打人,畏惧他的藩王不得已支持他。

还有就是受到教育原因,仁义道德深入人心。

“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

朱允熥说道:“掌权者太过心慈手软,如何给自己树立威严?

如何让人信服?

韩信若是那样的人,还如何带兵?为刘邦建立不世之功?

韩信若无此等功业,又如何被载入史册,被先生当做典型在这大本堂里议论?”

朱允熥一番话下来,众人越听越离谱。

不过细细品味这句话,却觉得合情合理!

“胡说八道!胡说八道!”

黄子澄怒斥道:“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谁教你的?”

“这不是现实吗?”朱允熥烁闪着大眼睛看着他。

这句话出自明朝万历年间的国学经典《增广贤文》,是一部蕴含哲学道理的经典之作。

短短十六个字,揭露了人性现实,以及人际交往,金钱观念等多种多样的社会潜规则。

或许朱允炆这种活在儒家美好社会中的人很难理解。

但黄子澄,一个四十多岁历经过社会毒打的人,肯定是清楚的。

但他却装睡,仍教导学生成为儒家要求的那种人。

正如朱允熥所说,善不为官。

黄子澄能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显然不是个只会讲大道理的善茬。

你忽悠小民也就罢了。

大本堂在座的,哪个不是皇子皇孙,需要你来洗脑?

这哥几个将来可是掌管一方封国,镇守一方带兵打仗的藩王。

你教人家这些?

对敌人搞仁慈?

不是神经病就是另有所图!

明初的藩王,在封国内权力极大,连文官都能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朱元璋的藩封制度,为的是让儿子们守边,进取拓边,打压北元残余势力,防止他们卷土重来。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为加强宗室力量,以诸王拱卫大明帝室,制衡官僚体系。

朱棣篡位后,才让大明的藩王当猪养,整天窝在王宫啥事不管。

“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

窗外。

朱元璋仔细品味这十六个字。

真乃金玉良言!

这小子居然有此等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