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屋内收拾的杨士奇大惊,他都要走的人了,郑元化缘何还要弄这些事?
却依旧快步走到院内,放眼一瞧,见郑元化身旁,有个白面无须的中年人,瞬间愣住,不明白这太监到此,是何缘故!
“这位可是,杨士奇杨先生?”
公公的一句话,把郑元化跟杨士奇都整懵了,太客气了也!
杨士奇忙躬身施礼,“不敢言先生二字,现如今,只是一名求学的生员!”
公公笑道:“久闻先生大才,今日一见,果然是有学问的!”
郑元吉听的一脸懵,心里道:“你个阉人,如何瞧出人家有才的啊!”
不过这话,打死他也不敢问。
杨士奇忙谦虚道:“不敢当此谬赞,却不知公公到此?”
传旨的公公笑了,“好事,好事,万岁爷听说你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特命你为大明皇家子弟学校博士,且随咱家,进宫面圣吧!”
这话一出,,在场的都懵了。
郑元化就感觉脑子里,“皇家”俩字来回飘。
心里暗骂:“是哪个碎嘴的货,偏与皇上提他干嘛?这不是把咱衬托成坏人了吗?”
杨士奇就更迷茫了,回想前半生结识的人物里,似乎没谁有资格在皇上身边进言,更不用说推荐他做什么皇家子弟学校的博士了。
好在他年纪虽轻,性格却十分沉稳。
当即道:“且容学生整理一番,再随公公面圣!”
太监闻言喜笑颜开,“果然是个知礼的,咱家等着便是!”
杨士奇入内,与母亲说了要入宫的事。
后者大喜,流泪道:“不想我儿大名,能传到天子耳中,定是杨家先祖保佑!”言罢自去上香叩头不提。
再说杨士奇,拾掇一番,随传旨的公公进入紫禁城,于武英殿内面圣。
叩头之后,听一个声音道:“抬起头来,让朕瞧一瞧!”
杨士奇抬头,见不远处站着一个身着衮龙袍的中年人,面容威严,长须美髯,心中不由暗叹,“原来这就皇上!”
朱樉也颇为好奇的打量着杨士奇,这个在大明历史上,评价极高的内阁大臣。
原本历史上,杨士奇先后经历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五朝,在内阁为辅臣达四十余年之久,担任首辅二十一年,其廉能的处事态度,深获当时朝野一致的好评。
要说唯一的污点,便是他的长子杨稷。
因为父亲的溺爱,有恃无恐,仗势行凶。犯下诸多错事,杀害数十条人命。
不过这一世,想来是没有“杨稷”这个人了。
“为了大明皇家、勋贵和大臣子弟的教育,朕决定成立一所皇家子弟学校,听闻你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准备任命你为学校的博士,且暂代山长一职!”
杨士奇闻言一惊,料想朱樉唤他过来,会委以重任,可怎么也没料到会这般重用。
一个时辰前,他还是将要被人从终南书院赶走的落魄教习、生员,此刻却要成为大明皇家子弟学校的的博士、代山长,人生的大起大落,未免来的太快太刺激了!
杨士奇感觉自己的心怦怦直跳,虽有心说两句谦辞,可话到嘴边却成了:“臣,必不负陛下所托,必当肝脑涂地,死而后已!”
朱樉哈哈一笑,“哎,让你去教书而已,又不是上战场,不必说那样的话!”
杨士奇讪讪一笑,有心说些场面话,却又不知该说什么好,只能微笑表达。
朱樉宽慰道:“士奇不必紧张,朕唤你来,自然已将你的消息打探清楚,放平常心便好,不必拘谨。”
杨士奇闻言,也觉是这么个理,也就放宽心了。
随口问了几句有关学校的事,朱樉一一解答,又问杨士奇对朝廷政策的看法。
后者娓娓道来,居然颇有见地。
朱樉听得大起知遇之感,差点当场封个学士。
然想起此人在原本历史中,未中进士的遗憾,还是生生忍住了。
“文官皆视科举为正途,朕便不过早提拔你了。你且安心教书,终有中举之日,到那时入翰林,进内阁,顺理成章!”
杨士奇闻言惊喜交加,未料皇上这般看好他,还未中举,便许了内阁之位。
何德何能啊!
想到此处,杨士奇叩头在地,颤声道:“万岁洪恩,臣没齿不忘,从今以后必定用心教学,苦心读书,方不负陛下恩典!”
朱樉呵呵一笑,“朕已知晓,起来吧!”
踱了两步,又说道:“朕想把学校设在秦王府,你觉得如何?”
杨士奇忙道:“毕竟是万岁爷的潜邸,臣以为不妥!”
朱樉想了想,好像是过了些,“那就放在原来的陕西布政使衙门吧!”
都城迁至长安府后,这边就是直隶了,陕西的一众衙门都搬迁到兰州,原本的布政使司衙门就空了下来,正好改做学校用。
这里除了要教传统的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八股文章,还要教物理、数学、几何、生物等知识。
除此之外,学生们还要学习马术、射箭、剑法等。
当然,朱樉还准备成立军校,待时机恰当,对现有的勋贵世袭制度进行改革。
如朱元章封了很多世袭的指挥使、指挥佥事的职务。
等到将来,要想袭职也可以,需在军校毕业。
若不能毕业,就只能顶一份虚衔,领一份俸禄,而不能真正的带兵了。
料想如此一来,怎么也能提高一下大明各级军官的军事素养,保持明军的战斗力了。
与杨士奇商议一番建校细节,朱樉正式下诏,在原陕西布政使衙门,建立大明皇家子弟学校,命大明的亲王、郡王及公、侯、伯三等勋贵家年过八岁,未满十八岁的孩子,报名入学。
不强制,可在一众藩王看来,却是朝廷加强控制的手段,多少有点质子的意思啊!
然一众勋贵,就是另外一种解读了。
入了皇家子弟学校,他们的子侄便能与皇子成为同学。
虽说朱尚炳已经过了学习的年龄,且尚未有子嗣,却终有皇孙降生的那天。
到了那时,自己的孙子与皇孙同学,或可保家族富贵绵长啊!
好些勋贵听到消息的第一反应竟是纳妾,一来开支散叶,更主要的却是要儿孙与未来的皇孙成为同学。
宫内,长安公主闻听父皇要建皇家子弟学校,忙跑来打听,可否允许她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