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安排杨国忠(2 / 2)

除去淮南,剑南已经是大唐第二大钱袋子。这里一旦有了闪失,后果将不堪设想。

飞速地看了眼奏疏,又将万民的请愿书扫了一遍,李隆基脸色阴沉道:“卿意如何,先与朕说说。”

抬眼看了看脸色凝重的李隆基,李林甫将无力的身子靠在案几上,沉吟了一下贵了道:“二贼联手虽是不假,但蕃贼不耐热,南诏僚贼又没了瘴气屏障,战力将大大降低。

更何况蕃人举国之力也没有八十万强兵,恐怕前去助兵的是之前在西川大败的那股败兵。两贼相加至多十万之数。

而剑南各州城坚位险,这十万贼军又不擅攻城,只要指挥得当,未必需要前去增兵。”

瞄了一眼李隆基,见他没有开口反驳的意思,李林甫心中一喜,缓声继续道:“而且就算想要增兵,四境皆有蕃贼,也无兵可派。

若是再次募兵,也并非良策,先前两次败于南诏,百姓已经既恼怒又惶恐。

皆是新兵又对南疆恐惧,士气全无之下,结果恐怕还会与前两次一样。

况且这样也十分耗费功夫,从募兵到抵达剑南,至少需要半年的时日。

而大军一动,军需所耗又不知几何,从方方面面来看,增兵都是下策。”

李隆基微微颔首,“卿虽言之有理,可若不增兵,南疆人心惶惶,甚至吓破了胆,只靠他们怕是不成吧。”

李林甫看了眼李隆基手中的万民请愿书,回道:“剑南虽人心惶惶,却并不是无民心可用。

脚下就是生养之地,哪里会任由贼人涂炭蹂躏。

之所以这样,不是他们怕死,而是他们怕枉死。

陛下手中的万民书,就是最好的证明。

只要有德高望重之人坐镇剑南,民心军心将皆安。

士气大涨,又只需守城不需出去野战,两贼只会徒耗粮草而无功而返。”

李隆基低头看了看手中的请愿书,眉头紧皱道:“杨卿虽然从军过,但也只是微末之职。

统领大军却是从来没有过的,让他去,难免让人忧心。”

李林甫摇摇头,“剑南口众甚多,又据城而战,根本无需有统兵经验。

而且剑南最需要的其实就是一个可以让百姓信任之人。

另外,百姓既然能请愿让杨大夫前去坐镇,证明杨大夫在百姓中的威望颇高。

由他去整合剑南,军民士气必定高涨,剑南也定会无恙。”

李隆基背起手,在殿内来回踱步思索起来。

大唐可战之兵皆在边地,禁军又不能轻易而动,确实无兵可调。

募兵又接连战败两次,再增派过去一次,也是徒劳。

况且打仗又不能只算兵力这笔账,军械与粮草也要跟着耗费无数。

如李林甫所说,远没有让剑南当地军民抗敌来得划算。

可是派杨国忠过去,心中不放心的同时,又有些不舍。

这让李隆基一时间有些犯难,下不定决心要不要派杨国忠过去。

李林甫看出了李隆基的犹豫不决,心中急切之下,不再顾忌道:“老臣知晓陛下在担忧什么。

可杨大夫还身兼剑南节度使,这次若是不回去,剑南将民心大失,即便增兵过去恐怕也难止颓势。

况且这次也是为杨大夫正名的最好机会,不然以后入了政事堂,下边的人也会颇为不服。”

听了这番话,李隆基停下了脚步,叹息一声,“卿言之有理,民心乃大唐之根本,万不可伤。

拟旨让杨卿赴剑南,巡查边情,处分军政,以护南疆无虞。”

听到李隆基的安排,李林甫眼中顿时闪过一抹精光,不似刚才那般浑浊,“老臣领命,这就回政事堂去拟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