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信觉得,这几年的事情基本上都安排下去了,那么,他要享受几年大学的美好生活,在画一些漫画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写几本不错的小说,到时候都出书,然后进行改编。
李忠信认为,人这一生需要生活得多姿多彩,现在钱已经不是什么问题,公司也已经走上了正规,那么,他就应该考虑一下这样的生活。
一年的工作都安排了下去,操心的事情,自然由王波和洪斌他们去操心,另外的那些事情,现在就是让他去管,他也管不了。
闲暇下来的时候,他也会考虑一下互联网方面的布局,中国互联网马上就要开始启动了,他怎么让忠信公司来面对互联网的一种局面。
中国互联网的进程,李忠信始终在关注着,而且呢!李忠信也早早就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布置。
互联网最初来到中国的时候应该说是1985年,在那个时间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措恩教授与早年留学西德的王运丰教授,以及时任京城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澄炯建立起不错的私人关系。
在1985年底,措恩凭借私人关系,说服联邦德国巴登——弗腾堡州的州长罗塔·施贝特特批了一项专款作为此项目的经费,对中德计算机网络合作的项目提供赞助,其中包括一台至关重要的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
1987年7月,他又从德国带来可兼容的系统软件,使中国的计算机具备了与国际网络互联及发送电子邮件的技术条件。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努力,1987年9月14日晚,在当时承担电子邮件中转任务的京城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里,十几位中德两国项目组成员围在一台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旁,试发中国发往德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
那个时候,黑色的屏幕,绿色的字体,措恩仔细地往计算机里敲着邮件地址以及内容--“acrossthegreaallwecanreacheveryertheworld”(越过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一天,中国人完成了对于互联网的一次意义深远的触碰。
由于一个数据交换协议的小漏洞,那封邮件并未发出去。6天后,项目组再次试发邮件。1987年9月20日20点55分,发送键再次按下,与上次相比,这次大家都很紧张。过了一会儿,计算机屏幕出现“发送完成”字样。
这意味着中国将可以直接和欧美各国及太平洋地区的几乎所有大学和研究中心通讯和交换信息了,互联网时代悄然叩响了中国的大门。
1989年,世界银行贷款支持中国高新技术的一些项目建设,其中之一就是要把中科院、清华、北大和中关村地区的研究所组成一个高速网络(ncfc工程)。
从1989年开始立项,到1990年4月工程启动,再到1992年中科院、清华、北大三家局域网基本完成,直到1993年12月ncfc主干网工程完工,采用高速光缆和路由器将三个院校网互连。
ncfg项目顺利完成了,但这个项目却遭到一些业内人士的质疑这个网能有多少用户?不过呢!也正因为这个质疑声的出现,而促使中国加快了接入tentet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