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走时,无人问津;来时,君侯相迎!(1 / 2)

三国:曹营谋主,朝九晚五第一百七十章:走时,无人问津;来时,君侯相迎!

“哼。”

说话间,还有个冷着脸的女子在驿馆院落一侧,始终站得玉立,一脸幽怨的盯着徐臻。

这一声清脆如冰的哼声,已经让徐臻不好抬头了。

之前连诸葛亮都说过,在众多女子的之中,如果徐臻率先娶这一位,以后会大有裨益。

不说可以功成身退,至少可为当世大儒,门生故吏遍地都是,日后自然地位尊崇,哪怕是畅游山水也无有半点心累。

不过徐臻一直在躲着她。

也许是巧合,也许也是刻意为之。

但是不管他怎么躲,这人还是又追到了九江来。

对她来说坏消息是,徐臻还有三个月又要回许都了。

“君侯,果真是勤政爱民之人,在九江一呆便是大半年。”

哪有,入秋几乎就满一年了。

徐臻心中暗道。

“我在庐江已为君侯定了诸多策论,撰写上百文章,以安庐江民心。”

“如今安定,即将入秋,故而到九江来,看是否还有何公务可相助,小女子虽不能武,文也未曾定江山之道,可却深晓儒学之道,安民之心,君侯不知在这江东之中,有多少儒生与文士,真心归附是为何,又有多少人,追妾身之车马,为的是家父遗留下来的四千卷古籍。”

她这话说得颇为幽怨,甚至是暗中有责怪徐臻之意了。

从河北到河南,不知多少青年才俊送来了拜帖,都想要见她一面,但全都被拒,从无半点动摇,在任上就算无事,也会找些事情来做。

丫头钓诗问她,她只说是天下黎民疾苦,忘不了当年东逃的时候一路见着的死人和流离失所的孩童。

自然也是一直走到了贴近兖州境内,才看得见村庄宁静,无山贼土匪暴乱,百姓没有人心惶惶。

女子若是安静,说白了便是若看的书多,懂得感悟,就能窥见这世间人心在何处宁静,在她看来,兖州是无比宁静的。

而百姓这份安置之心,是来自于曹氏。

曹氏的名头,在多年经营之下,慢慢的变成了定海支柱一般,让百姓都以归附,许都之所以这么多百姓安住,天下流民不断赶往。

实际上也不是因为天子在这。

而是曹氏拥天子在此。

但在曹氏之中,这位徐君侯,便是最为年轻的外臣。

现在应该只算是半个外姓之臣。

毕竟曹节占着一个正妻的名头,算算年岁,再过三年有余,就可以接过来慢慢出嫁了。

蔡琰一直在心中暗暗思索,若是她过来了,要当做主母对待,必须尊敬有加,早晚去问礼。

可她自己根本还没住进徐臻的府邸内。

其实这么多年,蔡琰自己也承认,已经舍不得离徐臻太远了,能帮上忙是最好的。

就算非是求那种堪比男子的作用,真要能帮上些,心中要更加安稳一些。

徐臻走到她面前来,微微执礼而拜,轻言说道:“如今江东的确纷乱,境内士人之心各自有奔赴之地,如果昭姬姑娘可安定士人之心,当然是好事。”

“最好是,能弄点钱财。”

“你缺钱?!”

蔡琰仿佛听见了天大的笑话,你堂堂君侯,而且还有一县之地可以食邑,在庐江、兖州、徐州都自己掏钱买了地。

每年都有收成。

这些封地与山头的收成,一年至少一万万钱是有的吧?也得是至少万金了,难道又拿去分给百姓将士,自己一分不留?

就算是给了百姓,那换算下来自己都能资军多少了,你总不能人人都要打造神兵吧?

“我缺得紧!”

徐臻就差咬着牙说了,三千口刀,融了之前旧用的兵刃化作铁,都不还不够!

再加上还要箭失的箭头,以及长兵武器等等,配备下来这样一支近乎万人的军队,怎么可能是万金就足够的。

“你真的差钱?”

“真的!”

“我有,”蔡琰眼眸坚定了起来,盯着徐臻看了许久,仿佛是下了什么决心,本不算雄伟的胸膛此刻也伟岸起来,无非是挺腰舒气罢了。

“只是问一句,君侯要钱财资军,为的是什么?!”

“打赢北地冀州!取北疆四州之地!若是可得,曹氏必将稳固,大汉半壁则可重回盛世安宁!”徐臻抱拳,铿锵有力的说道。

这样一来!我就可以在后方苟着,不断理政刷自律值,再自强不息提升躯体,把我另一颗肾!也弄成金刚不坏!

他与蔡琰两人在庭院之中对视,深看一眼蔡琰就明白徐臻是真心在说这番话。

他想要的是百姓和平!

蔡琰心思浮动,在心湖里泛起的巨浪已经掀翻了内心叫做理智的小船,若成大事需倾尽全力,如此大丈夫当可助也。

总比那些呜呼哀哉,在家中长吁短叹的好;也比只知躲在诸侯麾下,伺机窥探权势来提振自己权欲以为运筹帷幄的人好。

男儿就该是如此!

不问前程而全力施为,胸中不光有谋略经纶,还有大志扶朝,令一国得以安定虽死无憾也。

如此,方为国士。

所谓国士自当无双,天下再也没有第二个徐伯文。

“好,妾身愿为君侯分忧。”

蔡琰微微一礼欠身蹲伏。

……

三日后。

从九江送出去十二份古朴的书简,分别到荆州、江东境内。

分别是郑玄所注之经传,还有大儒蔡邕、卢植等人所写的策论,真藏孤本,含藏了不少儒学至理。

其中三封送进了荆州襄阳后。

当即高爽、蒯氏、蔡氏等人多有争相传看,并且引为传言。

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些书籍来自于蔡琰之手,便是当初她父亲一生心血所藏,本该在长安存放,不过蔡邕死后,她携带家中所藏而出,部分遗失,些许珍贵之卷自然得保存。

不过就算是那些遗失的,蔡琰也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能将其默写下来,藏于九江之内。

这些大儒学问的经典,在得郑玄、蔡邕等人批注之后,实际上已经简化了不少,便于寒门子弟所学。

哪怕是士人,只要稍加思索,多得指点,思绪也能开阔不少,懂得遵循治理之本源道途。

所以,士族之家必定所藏。

于是开始花重金购买。

江东亦如是。

商道所行倒是也不怕暗中强留,这类事情传出去会有损声名,而暗中若是做事,一样会被人所诟病。

孙策在家中一听这事,当即找来了张昭。

还有早已归附的吴景等人。

都是士族之中,以不断联姻交好逐渐修复了关系,归附在孙氏麾下的士族之人。

“这些书籍,当真有用?”

张昭发须皆黑,神采奕奕,体态厚实而挺拔如松,面色板正不苟言笑,说话时洪亮厚重,认真而缓慢的道:“此书籍本就是当年蔡邕之宝,只是宛若遗珠埋沙落于乱世。”

“好一句遗珠埋沙,那我现在要买这些沙呢?”

张昭稍稍沉默了片刻,不置可否。

一直等到别的臣子老者又说了不少无用的边缘话语,他才又开口道:“可以,如此能够让我江东士子大为提振。”

“此书籍本身,并非有多么尊贵,但奉儒之行,可令士子好感大增,但依老夫看来,最好不是主公去买,而是少公子去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