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随即他下定了决心。
他将他筹备很久的章程拿来出来,就是在云南的时候,就开始酝酿的征南论,要大举讨伐缅甸的章程。
这一封奏疏,沐春从云南回南京的时候,就是想投上去的,但是他还是决定放一放。毕竟而今大明的政治生态,是定国是会,他有些看不懂。
但是而今,他是看懂了。
何夕想让定国是会成为上承下达,乃至于中枢监督地方的一个渠道。不管将来,这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
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有何夕保驾护航。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或许真能拿出来商议的。
于是沐春的心动了。
他不仅仅想继承父亲的意愿,继续南征,为大明开疆扩土。还有两个小心思。
第一个小心思,给冯诚难看,他这一封奏疏,如果通过的话,云南军一定会成为主力,而今还在云南的冯诚首当其冲。对冯诚来说,是福是祸,很不好说的。
缅甸到底山高林密,是很难突破的。
第二个小心思,就是他想一个南征的机会,因为在丛林之中,原本的各种火器战术,都需要新的调整。这一点上,就需要原来在丛林之中,打了老仗的人,也就是他们沐家。
冯诚在这方面,其实并没有什么经验。即便朝廷的医学发展很快,对很多热带病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冯诚真要成长成为丛林战专家,恐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是大明朝廷是不会有时间,让一个人刷经验的。
这种情况下,启用当地熟悉的将领,带来熟悉丛林征战的士卒,才有可能成功。
他就有可能回到云南。
整个大明,沐家父子两代人对这个地方的了解,没有谁能比得上的。
沐春思来想去,下定决心之后。也不理会沉迷在酒中的李景隆,立即走了。
-------
沐春作为一个将领动作是很快的。
很快这一封征南书,通过流程来到了蜀王手中,蜀王看过之后,也是大为一惊。这一封上书,与之前的不一样。
孔家是有几分突然袭击的意味。但是这一封奏疏,却是规规矩矩的走形式,从下面一层层送上来的。
而且,奏疏的内容分量也很重。
关系到西南边陲的安定。
蜀王不敢怠慢,自然送到了何夕的手中。
何夕读过之后,陷入沉思之中。
从自然地理上来说,沐春说的对。其实中国内地联系云南的途径太过艰难了。云贵的崇山峻岭,根本就不是一般人能够通过的。反而向西南方向,东南方向,却有好几条河流冲决出来的通道。虽然说,这里的河流有很多断崖瀑布,难以行船,但是依靠河流开辟通道,却是很容易的。
甚至有人假设,在云南建立一个大帝国,他最佳的发展方向,其实并不是中国方向,而是缅甸方向。就地理位置上来看。
大明不拿下麓川。麓川始终威胁着云南腹地的安危,但是拿下麓川地区之后,兵锋距离缅甸都城已经不远了。
缅甸方面就会感到锋芒在背。
缅甸都城也就是阿瓦,后世的曼德勒附近,所以,直接灭了缅甸诸国,打开西海门户,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否则的话,云南的很多土司,都会鞭长莫及,一一丢失的。
这个解决办法,让何夕觉得很霸气。
而且沐春的想法,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要知道,大明的云南,可不是后世的云南,要比后世的云南大得多,明初的云南,大于明后期的云南,明后期的云南,又大于清代的云南。而清代的云南,又大于后世的云南。
可以说,中国在云南方向的经营,在明初之后,就是一个逐渐丢失的情况。
原因很简单,大明对云南支持不足,中原朝廷距离云南太远了,他们对云南的要求其实就不生事就行了。
而外云南的很多土司已经深入到缅甸中部山区了。与缅甸面对面。而且山川地理相连,从气候来说,缅甸的热带雨林对于中原人,并不是什么好去处。但是对于当地人来说,其实都一样的。
他们都适应了。
这种情况下,被蚕食,被反退,甚至被打进云南,都是非常有可能的。
直接打到海边形成一个完整的版图,山川地理为我所用,这种稳固边疆的办法,的确只有明初的将领才会如此霸气。
只是,何夕不能只看口嗨,而今大明的国力比历史上强大太多了。但是要不要发动这样的远征,还是要综合很多因素的。
比如,朝廷内部的情况,还对西南方向投入产出比,最重要的是钱的问题。
有钱英雄汉,没钱汉子难。朝廷也是这样的。而今朝廷的赤字已经够多了。在云南打一场大仗,消耗可就海里去了。